ID: 22301976

第7课百家争鸣 课件 (共1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

日期:2025-02-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71940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学年,上册,历史,七年级,统编,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时期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 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民族关系:出现大规模 民族交融。 政治: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趋势加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东周的历史分期 前770年 前476年 前221年 春秋 战国 前475年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政治: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 文化:百家争鸣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思想文化空前繁荣 封建制度确立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何为百家? “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何为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国家的治理方略 1.老子和《道德经》 简介 主张 ① 思想 ② 哲学 ③处世 ④政治 地位 著作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 核心思想是“道”,“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行事。 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 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安于柔弱,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老子》) 春秋:一、老子和《道德经》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应该顺应自然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春秋:一、老子和《道德经》 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春秋: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什么都不做么?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干预、让万物按自然规律发展。 主张 ① 思想 ② 政治 ③ 教育 著作 地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主张恢复西周得到礼乐文明,重建社会秩序。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1)兴办私学,打破了?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 (2)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儒家学派创始人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至圣 先师 春秋: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儒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弟子整理 2.孔子和儒家学说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格。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爱护百姓,体现民本思想 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春秋: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材料四:王权衰落,礼制破坏,文化职官四处流散。诗书礼乐向民间扩散,私学应运而生,实现了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的转变。 私学产生的意义: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影响: ①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