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从性善到仁政 学 习 目 标 壹 贰 叁 肆 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孟 子 其 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子最早提出“_____”思想,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_____”“____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_____”。 孔孟 仁政 民贵君轻 亚圣 王道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每篇分为上、下章,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其书 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解 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忍”:狠,狠心,残忍 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齐桓晋文之事》 贰 任务二:文意疏通 初读文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rú yāo nà chù tì wù cè yǐn 理解鉴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怜爱别人 于是,就 用 运转,转动 (于)掌上,省略+状后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