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07729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学案(学生版+答案版)

日期:2025-02-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9次 大小:8185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生,学案,庖丁解牛,之事,文之事,子路
    单元概览 第一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华文明之光 内容要求 具体解读 单元主题 中华文明之光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领略传统智慧,培养理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单元篇目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1.比较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从“吾与点也”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想象品味“沂水春风图”所传达的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2.厘清整篇文章的思路,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 3.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 2.烛之武退秦师   体会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服秦军撤退,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3.*鸿门宴 1.通过文中人物在激烈矛盾中的语言、行动等特征,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语文素养 1.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 2.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课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 3.阅读史传文,要关注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写议论性文章,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1.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认识其深层内涵与文化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2.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把握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理解史传中体现出来的智慧、观念,学习对历史叙事进行思辨性阅读,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 3.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分析对比,领会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史传散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手法。 4.在学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吸取思想养分,滋养理性精神,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围绕比较重要的社会、文化话题,鉴古而观今,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素养目标】 1.积累课文重点文言词汇,抓住关键词语,提高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理解儒、道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思考其思想的深层意蕴,并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思辨性阅读和探究。 3.鉴赏古代先贤谈话和论辩的艺术,学习不同的论证方法和人物描写方法。 4.理解儒家的礼治思想、民本思想和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认识其深层内涵与文化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知人论世·入文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作品相关人物名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七十余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汇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自汉以后,孔子开创的儒学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在传统社会被尊为“圣人”。 二、背景透视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