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47657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5-02-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1次 大小:546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北省,调考,解析,答案,试卷,语文
  • cover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江岸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水浒》相关内容是否应该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删除的讨论成了热点话题。有家长认为《水浒》有毒,足以毁灭“三观”,中小学生不应该读。 限制阅读不是个新鲜事,书籍作为传播思想的载体,在人类历史上不时会被视为洪水猛兽。但大范围限制阅读的主张往往存在争议。有趣的是,禁止儿童和青少年阅读一些书籍的做法却似乎更容易取得多方———尤其是家长———的共鸣。保护孩子,是很多限制阅读主张的初衷。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谢尔·西尔弗斯坦的《给予树》,甚至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都因为或描写了青春期叛逆,或因为成年人担心它宣扬了一种不健康的、片面的爱和给予,或因为“鼓吹”儿童的恶作剧和不良行为等原因,在某些时代某些学校被禁止。 不可否认,书籍对青少年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那种认为一本书足以摧毁孩子“三观”的主张,其实是把一本书的作用脱离开了孩子的整体阅读体验,把阅读体验脱离开了孩子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脱离开了社会文化。个人的“三观”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在塑造“三观”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时时刻刻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包括家庭背景、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教育、哲学思想等等。 书籍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阅读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往往深远而长期,近几十年以来的众多研究,都无法找到两者之间一锤定音的因果关联。此外,每个看书的孩子都是带着自己性格特点在阅读,但是,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所说“我们消费的暴力娱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我们面临的血腥死亡风险却从未如此之低”。这个推论或许可以消弭一些成年人的焦虑。 当然,认为《水浒》有毒,中小学生不应该阅读的成年人,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孩子。那么怎样才是合理保护孩子。 在《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这本书中,美国心理学家格雷格·卢金诺夫和乔纳森·海特批判了现代美国大学文化,特别是“溺爱”或过度保护学生和回避有争议的问题的趋势,而这种现象绝非仅仅是大学生特有,这种保护主义至上的养育方式,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早已开始了。两位作者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由三个错误的假设造成的:假设一,学生是脆弱的,他们的情感健康非常重要;假设二,世界是极其危险和有害的;假设三,我们应该让孩子避免任何思想上的争议、挑战或困难。 那些主张禁看《水浒》的成年人对这三个假设是否似曾相识两位作者在书中有力地论证了这种过度保护的弊端———它直接导致言论和知识多样性的匮乏,让孩子与真实世界缺乏链接,减少了接触新思想和新观点的机会,导致青少年抗压能力和应对技能下降,增加了焦虑和抑郁的比例。而限制阅读的初衷恰好完美地体现了这种保护主义至上的原则。就像每个成年人一样,青少年应该有权利阅读,甚至应该自己决定所读的内容,即使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可能存在争议。与其限制阅读,不如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和辩论。 (节选自凤凰网资讯,原题《是〈水浒〉有毒,还是脑子有毒》) 材料二: 《水浒》内容能被选入教材,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书中很多创新之处被后世文学争相模仿,仅从文法角度来说,全书“行文如行兵”,谋篇布局非常纯熟,将草蛇灰线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 第二,《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目前并没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