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下册3《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课文,了解情节,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与句式。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从细节入手,把握故事中各人物性格特征;学习本文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繁简有致、矛盾集中、跌宕起伏的叙事方法。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对项羽失败从多个角度做出有依据负责任的评说;探讨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司马迁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人格追求与浪漫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细节入手,把握故事中各人物性格特征;学习本文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繁简有致、矛盾集中、跌宕起伏的叙事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鸿门宴、煮酒论、群英会、释兵权,四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饭局。 一、利用注释,理解词句含义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含义; 2.标注不理解的词句; 3.针对共同的问题,教师进行集体指导; 4.制作一词多义的实词卡片,归纳总结本课重点学习的文言知识:使动、古今异义、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 二、梳理情节,概述故事情节 1.根据情节的起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段落; 2.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3.根据小标题,完整概述故事经过。 本文中“旦日”(明天一早、第二天)出现了三次,说明《鸿门宴》故事发生在两天一夜之内。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正如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三一律”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有助于使剧本的结构更加集中严谨。 本文情节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具有相对的完整性。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 故事开始———曹无伤告密、范增劝说、项羽下令,大战在即、情势危急”,一开端便形成紧张氛围; 故事发展———项伯泄密、刘邦谢罪、项羽轻信,气氛缓和”,故事形势得以缓和,形成一弛; 故事高潮———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杀机四伏、危如累卵、波澜又起”,故事再起波澜,形势极度紧张; 故事结———樊哙镇敌、刘邦走脱、张良献礼、范增斥骂,埋下伏笔”,刘邦顺利逃走,情节在此又一折,虽然鸿门宴的故事结束了,但其埋下的伏笔,意味深长,暗喻着未来形势更加紧张。 三、细读文本,赏析刻画人物个性的手法 史传散文常常以个性化的人物刻画取胜,今天我们来看《鸿》是如何刻画人物个性的? (一)采用行动描写,体现人物个性 重点品读:樊哙闯帐,体会樊哙忠诚、勇猛、粗中有细的个性。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二)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个性 重点品读: 1.刘邦与项羽见面时的一段对话,体会会话中刘邦的狡诈虚伪、善于言辞、善于应变的个性与项羽有勇少谋、豪爽直率、的性格。 2.刘邦的两次“为之奈何”,体现刘邦的大智若愚,在大难临头之时,善于先向下属示弱、能屈能伸的性格特征。 3.几个人物对“沛公入关”一事的重复言说,体会人物的立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张安群认为:“五处人物语言,犹如摇曳多姿的乐曲,在文章中反复奏响,基调和谐统一,折射了刘邦集团的团结一致及善于瓦解、利用敌方力量的能力,这也是刘邦化险为夷的根本原因。” 刘邦善于把秦国搬出来当做共同敌人,自称为臣,说他先入关而秋毫无犯是为了等项羽,真实原因是“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