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学目标】 ①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建立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②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党项民族政权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仔细对比这两张图片,思考:与唐朝前期相比,北宋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到,北宋的版图远不如唐朝前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课,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根据地图结合本课内容思考,这一时期政权形势有何特点?各政权之间关系如何? 答案提示: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根据地图画出辽、西夏、北宋政权并立示意简图。 答案提示: 2、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49-50,结合所学知识为辽、西夏、北宋制作政权档案卡。 答案提示: 3、教师指导:【史料实证】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 答案提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教师指导:潢水,即今内蒙古西辽河上游;黄龙,边塞名,在今辽宁开原市西北。从“逐猎往来,居无常处”可知契丹人没有固定居所,游行于草原。 党项族属西羌族的一支,古代党项人主要的生活方式是以畜牧业为主,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从事农业生产。 4、教师指导: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关系如何?请结合图片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契丹族和党项族学习汉族的服饰、学习汉族制造货币、学习汉族创制文字、学习汉族的农耕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教师指导:以上图片史料反映了辽、西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汉族优秀成果,壮大自身实力。 5、问题探究:【历史解释】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答案提示:都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等,由此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 教师指导:通过材料中的“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可以看到辽和西夏在不断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使政权封建化。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上的模仿,文化上的创新、以及经济上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辽、西夏的发展是吸收汉族精华、不断汉化的过程,突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民族发展。 (二)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0-51,梳理宋朝时期辽与北宋的关系。 答案提示: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发动战争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辽军攻宋,澶州之战打退辽军。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教师指导:宋太祖时期军事上采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政策,故而先与辽交好,符合其战略需求;宋太宗时期为夺取燕云十六州,先后北伐,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在两次北伐失败后北宋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