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 《养蚕》单元 5.蚕出生了 教学设计 单元 《养蚕》 课题 5.蚕出生了 课时 1 核心 概念 认识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使学生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开放性与层次性。 学习内容及要求 本课以“蚕是怎样出生的”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进入一个较长周期的养殖活动。首先在观察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孵化蚕卵,然后观察蚕卵的变化过程,并观察蚁蚕的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使用感官和放大镜、直尺等工具观察蚕卵和蚁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2.了解蚕卵孵化需要的条件,能正确孵化蚕卵。 科学思维 了解写养蚕日记的方法,能用自己的办法记录观察、调查、测量的现象或数据,以及产生的问题或想法。 探究实践 观察蚕卵,描述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薄厚等,孵化蚕卵,并观察其样子。 态度责任 对养蚕中的科学实践活动表现出较强的探究兴趣。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蚕的形态特点,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薄厚等。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关注温度、光照等环境对蚕卵的影响,以及孵化出来后如何照料它们。 教学 准备 教师: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的工具。在关蚕卵孵化条件的PPT课件、视频、挂图等。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直尺、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一、聚焦问题:关于养蚕(预设10分钟) 1.提出问题: 关于养蚕,你知道哪些事情? 关于养蚕,你有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 3.归纳学生提出和交流的问题,明确本单元主要研究的内容: 蚕卵有什么特点?怎样孵化蚕卵? 怎样养蚕才能让蚕健康成长? 蚕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怎样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4.聚焦到本课的问题:蚕是怎样出生的? 创设情境,聚焦研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 二、1.科学实践活动:观察蚕卵(预设10分钟) 2.科学实践活动:孵化蚕卵(预设15分钟) 1.围绕观察蚕卵,提出以下问题: 从哪些方面观察蚕卵的特点? 除了用感官观察外,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观察? 怎样测量一粒蚕卵的大小?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蚕卵的表面特征。 (2)测量蚕卵的大小。 (3)用画图、文字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对观察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观察的结果,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4.结合养蚕的资料,教师小结。 刚生出来的蚕卵大多是淡黄色的,在放大镜下观察,蚕卵呈扁扁的、椭圆状,用尺量一量,一粒蚕卵长约1毫米。一段时间后,蚕卵开始有黑色的、黄色的和浅灰色的。黑色的和黄色的蚕卵说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孵化出蚁蚕,浅灰色的蚕卵说明蚁蚕即将出生。 1.讨论、了解孵化蚕卵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 (1)提出问题: 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 怎样孵化蚕卵? (2)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孵化蚕卵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质疑、答疑。 (3)结合养蚕的资料,教师小结。 孵化蚕卵的方法:孵化蚕卵时,要先在蚕卵上喷洒少量水,再把蚕卵放到孵化盒里。孵化盒应干净、无异味。孵化时要防雨淋、防日晒和高温,切忌接触有毒物质。蚕卵孵化时,温度要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并保持一定的湿度。蚕卵孵化的时间约为10天,前8天应采取自然光照,要经常打开门窗换气;后2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