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30836

专题06 化工微流程(原卷版+解析版)--2025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学案

日期:2025-02-23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00次 大小:57152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专题,习学,二轮,化学,高考,--2025年
    专题06 化工微流程 目录 1 【考向一】原料预处理———研磨、浸取、焙烧 1 【考向二】条件控制———调溶液的pH 3 【考向三】条件控制———调节温度 7 【考向四】微流程———分离与提纯 10 【考向五】微流程———答题规范 15 【考向六】微流程———信息型方程式书写 19 【考向七】微流程———试剂加入的作用与循环物质的确定 22 【考向八】微流程———Ksp计算 25 29 【考向一】原料预处理———研磨、浸取、焙烧 【典例1】(2024·福建·高考真题)从废线路板(主要成分为铜,含少量铅锡合金、铝、锌和铁)中提取铜的流程如下: 已知“滤液2”主要含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械粉碎”将铅锡合金转变为铅和锡单质 B.“酸溶”时产生和离子 C.“碱溶”时存在反应: D.“电解精炼”时,粗铜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C 解析:废线路板先机械粉碎,可以增加其反应的接触面积,加入稀盐酸后铝、锌、铁溶解,进入滤液,通入氧气和加氢氧化钠,可以溶解锡和铅,最后电解精炼得到铜。 A.机械粉碎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A错误; B.酸溶的过程中Al、Zn、Fe转化为对应的和离子,B错误; C.“碱溶”时根据产物中,存在反应:,故C正确; D.电解精炼时粗铜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逐步溶解,故D错误; 故选C。 原料预处理———研磨、浸取、焙烧 1.研磨、粉碎、雾化 研磨 (粉碎、雾化) 概念 将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磨成粉末或将液体分散成微小液滴,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以加快反应速率或使反应更充分 目的 提高原料转化率、利用率、浸取率,提高产品的产率等 接触面积增大的措施 固体———粉碎、研磨 液体———喷淋 气体———用多孔分散器等 2.浸取 浸取 概念 向固体中加入适当溶剂或溶液,使其中可溶性的物质溶解,包括水浸、酸浸、碱浸、盐浸、醇浸等 浸出率 固体溶解后,离子在溶液中的含量的多少(工业上往往为了追求更多转化) 提高浸出 率的措施 ①增大接触面积;②适当升温(加热)③增大反应物(酸或碱)的浓度④搅拌,使反应更加充分 水浸 与水接触反应或溶解,使原料变成离子进入溶液,做到初步分离。 酸浸 与酸反应,使可溶性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常用硫酸、盐酸、硝酸等,用盐酸、硝酸酸溶时注意控制温度,用硫酸酸溶时要关注Pb2+、Ca2+、Ag+会生成PbSO4、CaSO4、AgSO4在滤渣中出现。 碱浸 常用NaOH溶液、Na2CO3溶液、氨水溶液等,与碱接触反应或溶解NaOH溶液与金属(Al、Zn等)或氧化物 (如SiO2、Al2O3、ZnO、Cr2O3等)反应,Na2CO3溶液(与原料反应或去油污),金属阳离子与NH3形成配离子进入溶液 醇浸 提取有机物,常采用有机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浸取的方法提取有机物 盐浸 常用铵盐、FeCl3溶液等,与盐溶液接触反应或溶解 3. 焙烧 固体高温加热 概念 使固体在高温下分解或改变结构,使杂质高温氧化、分解、物质能溶解等。如:金属(多)硫化物,使硫元素→SO2↑(再钙基固硫除);煅烧高岭土和石灰石。 煅烧 物质受热分解或发生晶形转变,温度低于熔点高于1200℃;如:锻烧石灰石、生产玻璃、打铁等,设备如回转窑等 焙烧 固体物料在高温不发生熔融的条件下进行的反应过程,可以有氧化、热解、还原、卤化等。物质与空气,氧气或添加剂发生化学反应,以固———气反应为主,温度低于熔点,在500--1500℃之间。如沸腾炉、焙烧炉等。可以通过增加氧气的量、固体充分粉碎、逆流焙烧。适当升温等来提高焙烧效率。 灼烧 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发生脱水、分解、挥发等化学变化的过程。1000℃左右,如煤气灯、电炉等;如:灼烧海带、颜色反应、灼烧失重、灼烧残渣等 备注 灼烧所需要的仪器:坩埚、泥三角、酒精灯、三脚架、坩埚钳 蒸发所需要的仪器: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铁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