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唐 李白 学习目标 1、复习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的语言风格。 4、背诵、默写诗歌。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解题意 诗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季节时间 地点 事件 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明诗意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 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赏诗蕴 妙赏李白“借东风”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借“玉笛” 散入春风满洛城 借“春风” 上关下联,妙用非凡 此夜曲中闻折柳 借“折柳” 折柳 “柳”与“留”同音,在汉代,长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桥,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成了一种习俗。唐代这种习俗更为流行,人们不仅在亲友远行时赠送柳枝,还会在分别之后的春天折柳寄远,表示对亲友的殷切怀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背景再现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此时距离李白“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已经过去了十年,希望在政治上大展鸿图的李白, 在公元735年的春天, 想到十年已过, 前途依旧渺茫, 洛阳———这繁荣的大唐都城中没有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怀才不遇春夜无眠的李白, 倾听着悠悠折柳曲, 油然而生思乡之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 借“何人” 推己及人,借人说己 悟主旨 全诗紧扣“闻”字,借笛中吹奏的《折柳曲》,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思维拓展 诗歌中诗人借“玉笛、春风、折柳、何人”来表达思念家乡故园的情感。若是你,你会选择借什么来传达你的思念? 无 题 代顺钰 上值途中遇人家, 庭中石榴树上挂。 遥想故人长辞世, 陡然惊醒泪满颊。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作业布置 与本诗相比,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又借了哪些“东风”?这些“东风”有何特点?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夜 上 受 降 城 闻 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紧扣一个“闻”字,写出了作者闻笛的感受,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感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我来总结: 诗歌赏析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