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选自《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这是一篇笔调淡雅隽永,写景写人相映成趣、情致悠长的山水小品。 本单元所选篇目为三篇文言文和三首古诗词,具体篇目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其中,《岳阳楼记》体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醉翁亭记》体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湖心亭看雪》体现张岱独有自在的痴迷境界,《诗词三首》体现李白、刘禹锡、苏轼三位诗人,于不同境遇的达观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在疏通文言语段基础上,落实听说读写训练。通过反复“阅读”,发掘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别心情,将各种“信息”为“我”所用,学习景物描写手法,并以《湖心亭看雪》为圆心,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辐射到本单元其他文章的字词与主旨讲解,整合结构化文本,构建立体多彩的语文天地,形成多元有序的语义场,打造以一带多的“群文阅读”的高效课堂,实现对单文教学的提升和超越。 2.学情分析 “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方式,他们把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寄寓在写景记游散文之中 九年级的学生,在两年多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积累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疏通文意,不太困难;难的是,十五六岁的少年,理解三十多岁就遭遇国破家亡的张岱的心理,客观评价其面对人生困境安放身心的方式,思考面对坎坷,应该如何应对的策略。 基于此,本节课设计以“文人雅兴,士子赤心”为核心,以活动为单元,由“看文人之痴-疏通字词”“赏雪后奇景--学习手法”“悟痴人痴情--品味主旨”“课堂练习--巩固拓展”四个任务构成。通过课堂探究,合作交流,阅读延伸,与本单元及同类文本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读,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践行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提高。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学习白描手法,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说理巧妙融合的方法。 2.学习难点:理解张岱痴迷山水之乐的闲情雅致,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孤高自赏的情怀,并能客观评判其消极避世的思想。能够举一反三,自主进行群文阅读,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任务实施】 导入:雪,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我们欣赏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雪景,也感受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雪景。今天,我们追随明末清初的散文大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任务一:看文人之痴--疏通字词 活动1文中有哪些人看雪 (余、金陵客人、舟子) 活动2这些人看雪的态度如何 ①余: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更定: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拥毳衣炉火”,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人骨。 A.独:不约他人,不欲人见,不欲见人。不合群,孤僻,孤独) B.冷天,余坚持一个人看雪。(说明热爱雪景,志趣高雅,遗世独立) C.一个字概括。(痴) ②金陵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A.金陵人见到张岱的心情 (大喜)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冰天雪地,外出赏雪,惺惺相惜,心有灵犀,志同道合) C.两人带酒看雪,说明(兴致高昂)“拉余同饮”(幸逢知已) D.一个字概括。(痴) ③舟子: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活动3辨析标点符号 “有两人铺毡对坐"后的”,"改为" !" 改前:感觉作者的内心比较平静,或至少表现得平静。 改后:表示作者内心和金陵客一样激动喜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后的"!"改为" ! 改前:突出大喜之情 改后:强调出乎意料的惊讶。 活动4 三类人中,舟子看雪持平常心不是木文的写作重点。写他的作用是什么 (以舟子对相公行为的不理解,反衬“余和金陵人的“痴”) 任务二:赏雪后奇景--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