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39379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84次 大小:176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语文,编版,必修,上册,第一
  • cover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 《沁园春·长沙》 1、概括全词内容。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①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②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③峥嵘岁月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④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诗人是如何描绘湘江秋景图的?(考察写景技法) 【明确】远近结合、仰俯结合、动静结合 ①远近结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为近景。 ②仰俯结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仰一俯,仰俯结合。 ③动静结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为静态之景,“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为动态之景。 诗人借助远近结合、仰俯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的湘江秋景图。(提示:以壮景抒豪情) 补充景物描写常考技法:(描写) ①描写顺序:远近结合、仰俯结合(上下结合)、时间空间变化; ②色彩运用:冷暖色调、色彩词运用; ③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衬托、白描、细节; ④修辞:比喻、夸张、拟人等。 常考的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 ②借事抒情(叙事抒情) ③借物咏怀(托物言志) ④用典抒情 ⑤借古讽今 3、词中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壮志凌云、奋发有为、斗志昂扬 4、《沁园春·长沙》主旨 【明确】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开阔、生机勃勃的秋景,词人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意象:北冰洋、太平洋、洪涛、白云 2、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3主题: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一个歌号者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表达了青年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革命者的颂扬。“放号”是欢呼、是呐喊、也是赞歌。 《红烛》 1、题材:咏物诗 2、特点: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献身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3、红烛精神:献身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致云雀》 1、题材:咏物诗 2、云雀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自由的象征,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 知识链接:咏物诗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无论是山川草木,还是虫鱼鸟兽,世间万象,皆能纳入诗心,吐于笔下。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其基本特点是:“咏物之意不在景,亦不在乎山水之间也”而是别有兴寄,别有怀抱,咏之“物”往往是咏之“人”。 《峨日朵雪峰之侧》 1、意象:薄壁、雪峰、太阳、山海、罅隙、岩壁、雄鹰、雪豹、蜘蛛 2、意象特点:凝重壮美、雄浑 3、情感:赞颂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 《百合花》 1、文体知识 ①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②人物描写: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 ③情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