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概览】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中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这段时期或是朝代频繁更迭,或是多个政权并存,中华文明整合速度加快,中华文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隋唐时期(581~907年)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封建社会高度繁荣,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具体表现在: 1、政治上: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政权并立,南北对峙,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士族门阀政治是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监察、考核制度逐渐完善。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自唐中期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经济上:区域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显著,封建经济全面繁荣,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重要工商业城市遍布南北,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市坊制度盛行;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对外贸易海陆并举,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思想文化上: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冲击的同时有了新的发展;农学、数学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书画艺术进入新阶段。隋唐时期儒佛道并行,三教合一,儒学开始复兴;雕版印刷术、火药、天文等科技继续领先世界;文学艺术全面走向繁荣,书法绘画进人繁盛阶段;唐文化泽被深远。唐朝文化圈的形成则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的地位。 4、民族和对外关系:民族交融加强,中外交流频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华),北民南迁,多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注人新鲜血液。隋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华文化圈形成。 【学习指南】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2.难点:第三子目“十六国与北朝”牵涉民族、政权较多,相对来说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立意 本课在内容上涵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叙述这段时期政权分合演变、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情况。 考点定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 2.士族形成的原因及士族专权的表现、影响。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影响。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重点速记 1.一场“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2.一个“概念”:士族。理解士族对魏晋政权的影响、士族的形成与衰落。 3.两大主题: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两大对峙:魏蜀吴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 4.四个“特征”:国家分裂、政权更迭、南北对峙;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这一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