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42616

9 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课件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35269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古诗三首》其一 单元导读 人文主题:家国责任 语文要素:体会心情感受人物品质 习作表达: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达人物内心 情境导入 “爱国是一种永恒的情感,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诗词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在南宋时期,有一位诗人,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呐喊,他就是陆游。他的很多诗都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沦陷土地的牵挂。今天,让我们通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走进陆游的爱国世界 ,感受他深沉而炽热的情感。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著有《剑南诗稿》 走进作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在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天将要亮了 篱笆的门 mó rèn yuè 摩 天 仞 五千 岳 yí 遗 民 篱笆 我会认 lí 仞 rèn 巧记:人在刀刃边。 右边是“刃”。 我会写 结合图片和诗的前两句,自由谈谈自己的体会。 黄河辽阔磅礴 华山巍峨雄壮 祖国山河壮丽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读古诗 “三万里”“五千仞”是对黄河、华山长度和高度的夸张描写,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北方的河山的壮丽 翻译: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诗中“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夸张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华山。夸张描写凸显山河的雄伟壮阔,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磅礴气势,引发读者对壮美山河的向往,同时与山河沦陷的现实形成反差,强化诗人对沦陷山河的痛惜与收复失地的渴望。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读后两句诗,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原宋朝百姓 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宋朝的军队 翻译: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句诗表达的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 遗民在胡地的风沙中落泪,年复一年地盼望着王师能够北伐收复失地。这是诗人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情。 诗中说的“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泪尽”饱含遗民在金兵残暴统治下的痛苦、绝望,对往昔和平生活的思念,对南宋朝廷早日收复失地的期盼以及年复一年等待落空后的无奈。 “又”字表明南宋朝廷长期未组织北伐收复失地,偏安一隅;遗民们年复一年苦苦期盼,却始终失望,体现遗民处境的悲惨和对南宋朝廷的极度失望。 前两句描绘的壮丽山河与后两句写遗民的悲惨生活,这样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对比突出了山河的壮美与遗民遭遇的悲惨,谴责南宋朝廷的不作为,加深读者对遗民痛苦的同情,强化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遗民的深切关怀。 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南宋偏安一隅,百姓身处水火。这首诗抒发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的愤慨,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爱国情怀 。 主旨概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