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阐述深刻哲理。文章语言简洁生动,通过描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展现其动作的协调性与节奏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素材。在思想层面,庄子借此故事传达顺应自然、依乎天理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 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有初步认识,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简单文言文的大意。但本文中一些特殊实词、虚词及复杂句式,如“技经肯綮之未尝”的宾语前置,仍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处于高一学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对富有哲理的文本有探究兴趣,但在深度剖析文本、把握庄子哲学思想的精髓,并将其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方面,还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分析庖丁解牛的过程和规律,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文章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美,感受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悟庄子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文章结构,理解庖丁解牛技艺的三个阶段。 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通过庖丁解牛故事所传达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并能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面对复杂的数学难题,有人能思路清晰巧妙化解;面对棘手的人际关系,有人能游刃有余和谐相处;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有人能合理规划轻松应对。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总是钦佩那些能将复杂事务简单化,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庖丁解牛》,看看庖丁是如何在解牛这一平凡技艺中展现非凡智慧的。 (二)了解作品,知人论世 1.作品介绍 《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世学者所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又称《南华经》,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 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 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 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整体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2.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他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3.庄子的基本思想 (1)人生观:无欲、无为。 (2)自然观:天人合一。 (3)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 (4)生死观:一死生,齐彭殇。 4.背景介绍: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可以保身,可以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三)初读课文,规正读音 庖(páo)丁解牛 足之所履(lǚ) 膝之所踦(yǐ) 砉(xū)然向(xiǎng)然 奏刀騞(huō)然 莫不中(zhòng)音 技盖(hé)至此 所好(hào)者 批大郤(xì) 导大窾(kuǎn)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 大軱(gū) 新发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