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47136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6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114452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编版,高中
  • cover
(课件网) 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著作《革命军》出版。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他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 的口号。《革命军》刚一问世,便不胫而走,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列强侵华 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 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相继失败 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统编版|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8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辛亥革命 时空观念 概念感知 1911年10月10日 1900年 1912年1月1日 狭义: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1911年9月,革命党人决定在中秋节发动起义。因当局防范,不得不向后推延。 10月9日,配置炸弹,不慎起火,起义暴露。 10月10日,工程营排长查房时,恶声责问士兵晚上为何擦枪,是否想造反? 一名战士举枪便射,瞬时武昌城内外枪炮齐鸣……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辛亥革命真的只是意外吗? 【清末新政】 (1901-1911)———清政府自救变革 1、背景: 2、内容: 内容 作用 政治 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 部分立宪派转向革命派 经济 成立商部,颁布商法鼓励工商业发展;各地建商会 实业救国思潮,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法律 司法独立的先河,还编纂了民法、商法、诉讼法 为民国法制奠定基础 教育 1905年废科举,新式学堂,留学生 新式人才,清朝的掘墓人 军事 编练新军约36万,办军事学堂,外派学习军事的留学生 新军(武昌起义的主力) 外部:八国联军侵华,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内部:①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②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③要求改革呼声增强; ④清政府意识到变革以维系统治的重要性。 作用: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没有维护清朝统治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3、评价: ①从主观目的上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取悦于列强,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②从活动本质上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③从客观影响上看,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废科举,推行新学制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④从实际作用上看,具有背离性,编练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重要作用;奖励实业为辛亥革命奠定经济基础。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 (1901-1911)———清政府自救变革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预备立宪】 (1)概况: 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