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47909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部编版历史

日期:2025-02-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36次 大小:1555273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编版,学期部,七年级,学年度,2024-2025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和北宋实现局部统一的史实。 2.认识北宋强化皇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知道崇文抑武方针的史实。 3.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及影响,认识革新图强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重点难点】 1.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王安石变法。 2.难点:崇文抑武方针的出现原因和影响;评价王安石变法。 【自主学习】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陈桥兵变: 年,赵匡胤北上抵抗辽军,行至开封东北的 时,谋士和诸将拿出准备好的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拥护他当上皇帝。 2.北宋建立: 年, (宋太祖)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 ,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3.局部统一:宋太祖依照 的战略方针,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 的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实行 的方针,采取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 (1)军事:宋太祖采取 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 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 中央:加强君权,削弱相权,采取 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宋太祖加强对 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4)文化教育 ①措施:宋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宋初大幅度增加 名额。 ②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评价 (1)积极性:宋朝的 方针,使 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性:北宋统治出现危机,如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次战败,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不断膨胀,给朝廷财政造成很大负担。 (2) 高度集中,赋役不均,弊端丛生,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2.目的:希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的目的。 3.开始: 年, 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措施:主要涉及经济(包括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军事(包括 )和教育等领域。 5.作用: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 大幅度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6.结果: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扩大了税收范围,损害了 、权贵的利益,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合作探究】 1.北宋是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说明理由。 2.分析宋朝崇文抑武方针的利与弊。 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当堂达标】 1.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宋太祖以忠厚开国,未尝戮一大将。”下列与宋太祖开国相关的事件是(  ) A.杯酒释兵权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朱温建后梁 2.(2024·云南中考)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 3.《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