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3225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822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中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将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的时令相结合,虚实相生,既有画面感,又充满生活气息。诗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更是千古名句,生动地描绘出竹林外初绽的桃花、江水中嬉戏的鸭子,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学习诗人细致观察、巧用联想的写作手法,对于三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也为他们后续学习古诗词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会认“惠、崇”等生字,能正确书写“崇、芦”等生字,理解“芦芽、河豚”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展示等方式,理解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学习诗人观察生活、联想创作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早春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领悟诗人由画面景物展开联想的写作手法,体会“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歌韵律美,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情境教学与多媒体辅助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境。 五、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视频,视频中有嫩绿的草地、盛开的鲜花、飞舞的蝴蝶等。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谁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引导学生说出如“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等词语。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视频,迅速将学生带入春天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回忆与向往,同时复习已学的描写春天的词语,为学习古诗铺垫情感基调,打开话匣子,让课堂一开始就充满活力。 初读古诗,扫清障碍 教师范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听完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借助PPT出示生字“惠、崇、芦、芽、短、梅、溪、泛、减”,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如“惠”是四声,不要读成二声;“崇”是翘舌音,要读准。 讲解生字的字形、字义。如“芦”,可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芦苇的样子,明白上面是“艹”字头,与植物有关,下面的“户”表示读音,这就是形声字的特点。“芽”也是形声字,本义是尚未发育成长的枝或花的雏体,从“艹”,“牙”声。 再读古诗,要求读得通顺、流利,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个别学生的朗读错误。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榜样,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生字,为理解诗句内容奠定基础,反复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出示古诗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引导学生思考:从这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片青翠的竹林外,稀稀疏疏地绽放着两三枝艳丽的桃花。”让学生想象画面,再睁开眼睛说一说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接着问:“诗人为什么写‘三两枝’桃花,而不是‘一大片’呢?”引导学生讨论,明白这是早春时节,桃花才刚刚开始开放,所以只有三两枝,体现了诗人观察的细致。 出示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提问:“同学们,鸭子在江水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