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河南版语文中考专题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5年中考 一、[2024河南]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共11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郧①人军于蒲骚②,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③患之,曰:“盍④请济师于王 ”斗廉⑤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⑥,君之所闻也。成军⑦以出,又何济焉 ”莫敖曰:“卜之 ”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遂败郧师于蒲骚。 (摘选自《左传·桓公十一年》) 注:①郧(yún):古国名。②蒲骚:郧国地名。③莫敖:楚国官职名,掌管军旅之事。④盍:何不。⑤斗廉:楚国大夫。⑥商、周之不敌:商不敌周。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军事实力远超周武王,结果却被周武王所灭。⑦成军:整顿军队。 1.考点1 解释文言词语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间”意思不同。 B. “必以信”中的“信”是“实情”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中的“信”意思不同。 C. “军”有“军队”“军队驻扎”“攻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郧人军于蒲骚”中的“军”是“攻击”的意思。 D. “闻”有“听到”“闻名”“名声”“传播”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君之所闻也”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 2.考点2 翻译句子 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译文:_____ 3.考点5 分析人物形象 作战时,智者能抓住机会,巧者能果断决策。你认为曹刿是“智者”和“巧者”吗 请结合甲文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简述理由。(3分) 答:_____ 4.考点4 理解文章内容 同内容·作战谋略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斗廉认为不必请求增援,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这些依据中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4分) 答:_____ 【答案】1.C 2.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意思对即可) 3.曹刿是“智者”和“巧者”。他在齐军三鼓后,见齐军士气衰竭,而鲁军士气正盛,立即下令进军;他在齐军溃败时,判断齐军没有埋伏,立即下令追击。他能抓住机会并果断决策,是“智者”和“巧者”。(结合具体内容,从“抓住机会”“果断决策”两个角度简述理由即可。观点,1分;理由,2分) 4.曹刿的依据是鲁庄公能诚心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是尽了职分,能得民心。斗廉的依据是作战取胜在于军队上下一心,不在于人多,楚军能做到上下一心。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人和”很重要。(意思对即可。曹刿的依据和斗廉的依据,各1分;道理,2分) 【解析】 1.A、B两项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的一词多义,C、D两项考查的是课外文言文的实词迁移。C项,“郧人军于蒲骚”中的“军”,是“军队驻扎”之意,而不是“攻击”。 2.翻译时需抓住“公”“之”“乘”“战”“于”等重点词语。注意“战于长勺”为倒装句,需遵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