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x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的衣食之源》是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7课第1课时,本课旨在通过了解食物的来源和生产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物的珍贵和农民的辛勤付出,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节约意识。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展示了农作物的种植过程,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能够关注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但对于食物的来源和生产过程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浪费食物的现象,缺乏节约意识。因此,本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认识到食物的珍贵性和农民的辛勤付出。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理解并认同国家关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政策导向,增强对农业生产的尊重和支持。 道德素养:培养感恩之心,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珍惜食物资源,形成勤俭节约的道德品质。 法治观念:了解食品安全和农业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学会感恩、珍惜和尊重,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责任意识:认识到节约食物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积极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了解食物的来源和生产过程,认识到食物的珍贵性。 培养感恩之心和节约意识,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 教学难点 将对食物的珍惜和节约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节约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农作物种植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农作物实物或模型(如稻谷、小麦等) 感恩卡片和节约倡议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设计: 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农民辛勤劳动和食物珍贵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提问:在故事结束后,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吗?”以此引出本课主题,即食物的来源和珍惜食物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聆听故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于食物来源的初步了解或猜测。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食物的来源和珍惜食物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第一板块: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1. 大米的生产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育秧:展示育秧的图片,详细解释农民如何利用塑料地膜保温保湿,精心培育秧苗的过程。 插秧: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插秧的场景,让学生了解秧苗如何被移植到水田里,以及插秧的重要性和技巧。 田间管理:详细讲解施肥、灌溉、喷药、排水等田间管理的过程,强调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这些管理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收割:展示收割稻谷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收割的过程和农民的辛苦,以及现代收割机械的使用。 碾米:解释稻谷如何被送进碾米机,谷壳与米自动分离,最终得到白花花的大米的过程。 2.感恩农民的辛勤劳动 教师活动设计: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农民的辛勤劳动和食物的珍贵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感恩卡片:引导学生制作感恩卡片,表达对农民的感激之情,并鼓励他们展示给全班同学。 3. 珍惜食物,不浪费 教师活动设计: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浪费食物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其危害,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节约倡议书:组织学生共同制定节约食物的倡议书,明确珍惜每一粒粮食、不浪费食物的承诺。 学生活动设计: 观察图片和视频,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 积极提问,与教师互动,深入了解大米的生产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 分组讨论,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分享对农民辛勤劳动和食物珍贵性的认识。 制作感恩卡片,用心表达对农民的感激之情,并勇敢地在全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