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清单 第8课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1、背景 狄更斯出身寒微,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 2、梳理情节 序幕(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段)“我”被米考伯先生邀请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我”住在米考伯家,与他们产生友谊,帮他们典当财物 高潮(45-50段)“我”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 结局(51-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3、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 ①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②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③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4、米考伯夫妇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经济窘迫、热心善良、乐观但爱慕虚荣、讲究排场、债多不愁、挥霍无度、没有责任感的滑稽形象(底层负债者形象)。 米考伯太太是一个盲目乐观、爱慕虚荣、不懂持家但自尊自重、心地善良、深爱丈夫的妇女形象。 5、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作用。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②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6、主题 本文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突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善良、真诚以及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安于现状、盲目乐观、喜好挥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但又心地善良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了金钱对于家庭、婚姻、社会的腐蚀作用,批判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对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批判。 第9课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1、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俄国农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