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65494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4.静观其美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22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169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美版,七年级,下册,静观,其美,教学设计
  • cover
《静观其变—静物画的色彩表现》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贴近生活经验:静物主题(水果、文具等)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描绘熟悉事物激发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平凡之物的美感,建立艺术与生活的联结。 强化观察与表达:初中生处于视觉思维敏感期,分析名作细节(如水果的斑驳、花瓣的柔嫩)能训练其观察力;实践环节的色彩调和、质感表现则锻炼手脑协调与创造性表达能力。 培养审美多元性:通过对比中西方经典(写实vs写意),学生理解“美”的多样性,学会用不同视角看待世界,提升文化包容性与独立思考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渗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静物画的“静观”引导学生学会专注与沉淀,体会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珍视日常、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静物画的发展历史及中西方代表性作品的风格特点。 掌握静物画构图、色彩搭配与光影表现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分析名作,提升对物体形态、质感、空间感的捕捉能力。 运用色彩调和与对比技法,表现静物的体积感和情感氛围。 情感目标: 感受静物画中平凡之物的美学价值,培养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审美感知。 重点难点 重点:静物画的构图规律与色彩情感表达。 难点:通过光影与色彩表现物体的质感(如水果的光泽、花瓣的柔嫩)。 工具:颜料、调色盘、水彩纸、画笔、静物实物(水果、花瓶等)。 多媒体:PPT课件(含作品对比分析、色彩原理图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问题引导: “你眼中的静物是什么?它们如何体现生活中的美?” 展示生活中的静物图片(如早餐桌上的杯子、书架上的盆栽),引发学生共鸣。 名作欣赏: 对比展示《水果篮》与《瓶花》,提问:“两幅画在色彩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2. 新授探究(5分钟) (1)经典作品分析 卡拉瓦乔《水果篮》: 构图:三角形稳定式构图,水果的“不完美”细节(虫洞、枯叶)体现真实感。 色彩:暖色调为主,通过明暗对比强化立体感,背景的深褐色凸显水果的鲜亮。 卫天霖《瓶花》: 构图:留白与疏密对比,花瓶的垂直线条与花朵的曲线形成韵律。 色彩:东方写意风格,淡雅的蓝灰色背景与花朵的粉紫、橙黄形成和谐对比。 (2)技法提炼 光影法则:通过卡拉瓦乔作品学习“明暗交界线”对体积的塑造。 色彩情感:卫天霖作品中冷色调背景与暖色花朵的对比传递宁静与生机。 3. 教师示范(5分钟) 步骤演示: 1. 用铅笔快速勾勒静物组合的构图(强调主次关系与均衡感)。 2. 薄涂底色,区分物体与背景的冷暖关系。 3. 分层叠加色彩,表现高光与阴影(如苹果的红色渐变、玻璃瓶的透光感)。 4. 学生实践(15分钟) 任务设计: 基础组:临摹课本中的作品局部(如一组水果),重点练习色彩的明暗与笔触表现。 进阶组:参照《瓶花》风格,以摆放的静物(如文具、盆栽)创作一幅静物画。 教师指导: 巡回辅导,强调“观察-归纳-表现”的绘画逻辑。 鼓励学生尝试个性化配色(如用冷色调表现金属质感)。 5. 展评总结(10分钟) 作品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并讲解创作思路,互评亮点(如色彩对比、细节刻画)。 教师总结: “静物画不仅是‘画物’,更是‘画心’。卡拉瓦乔的写实让我们看到真实的美,卫天霖的写意让我们感受诗意的生活。” 课后拓展:观察家中静物,用速写本记录其在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 五、板书设计 《静观其美》 一、构图之美:均衡、主次、疏密 二、色彩之美:冷暖对比、明暗层次 三、情感之美:真实与诗意的交融 附:安全提示 使用颜料时注意保持桌面整洁,避免误触眼睛。 教学反思 - 通过中西作品对比,学生能更直观理解不同文化对“美”的诠释。 - 实践环节需关注基础薄弱学生的调色指导,避免色彩脏、灰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