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知道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等基本史事。 3.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会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并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评价。 课前预习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1.契丹的兴起:契丹是我国_____的古老民族之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_____生活。隋唐时期,契丹与_____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到9世纪后期,契丹逐渐开始_____生活,建筑房屋、城邑,学会了_____、纺织。 2.辽国建立与发展:916年,契丹首领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_____政权,都城在_____,后版图扩大,改国号为_____。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_____,国力不断增强。 3.党项的兴起:生活在我国_____地区的党项,原属_____的一支。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东部、_____、宁夏一带,与_____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西夏的建立与发展:1038 年,党项首领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_,史称西夏。元昊仿效_____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_____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_____时,契丹从后晋皇帝_____手中得到了_____,实力大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_____加剧。 2.宋辽和战经过 ①和:_____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②战:_____即位后,向辽发动两次战争试图夺回_____地区,均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政策。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_____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_____力劝皇帝亲征,_____率兵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③和: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_____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_____”。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_____”。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_____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_____,宋军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_____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_____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 2.和: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_____,元昊向宋_____,宋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_”。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_____。 课后习题 1.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原来只有习惯法,随着其控制区域的扩大,契丹政权建立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 A.接受汉族成文法令 B.保持契丹民族风俗 C.采取民族分化政策 D.实行蕃汉分治政策 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三字经上的这是少数民族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完颜阿骨打 D.成吉思汗 3.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要以违约则罢和市”,随后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4.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下令修改了河北地区带有“戎”“虏”字样的地名,“改威虏军曰广信,静戎曰安肃,破虏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宁边曰永定,定远曰永静,定羌曰保德,平虏城曰肃宁”。宋真宗这一做法意在( ) A.消除民族隔阂 B.解决利益分歧 C.缓和民族矛盾 D.扭转战争局势 5.澶渊之盟签订后,辽进入了军政和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长时间的和平共处使中原文化对辽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这促进了辽统治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里叙述的是澶渊之盟( ) A.出现的背景 B.对辽的积极影响 C.对辽的消极影响 D.对北宋的影响 6.和约规定:夏取消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