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68737

3 短诗五首 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38996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短诗,五首,课件,26张,ppt,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3 短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月 夜 沈尹默 1918年元月,新诗首次出现,发表于《新青年》上,共有九首。沈尹默是新诗运动的前驱者,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新课导入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走近作者 沈尹默 书法作品 20世纪初期,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背景资料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字词积累 【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装饰】1.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2.装饰品。 【舵手】1.操舵驾驶船的人。2.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埋没】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朗诵 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细节探究 月夜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课堂小结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相关介绍 朗诵 读出节奏 2.体会情感 初读本诗,你有怎样的感受?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 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整体感知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因病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