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37102

2017届《金版教程》一轮复习课件、题库(通史版): 专题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7份打包)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26161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7届,7份,秦汉,发展,形成,文明
    真题典例 1.[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琅邪石刻称颂秦始皇功绩,“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中说在秦始皇很久之前大禹就已经“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这种差异说明,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主旨无关;B项表述明显错误;材料中石刻内容与文献记载并不是相互印证的,故D项错误。 2.[2015·课标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解析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 3.[2015·课标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解析 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 4.[2015·安徽高考]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官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 考向分析 (1)秦朝统一的背景、历程和影响。 (2)考查对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和影响的理解。 (3)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对比分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5)注意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考查。 仿真练习 1.[2016·北京临川月考]《通志略》载:“秦灭六国,诸侯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而为一体也。”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有利于促进 (  ) A.秦朝民族文化的统一 B.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C.秦朝郡县制度的推行 D.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对宗法分封制的破坏,根据所学可知,这一现象有利于促进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故D项正确。 2.[2015·北京海淀区模拟]“至秦,人主自亲事以操制臣下”,在中央专门设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