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71184

6《哈姆莱特》(节选)课件(共41张PPT)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44828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哈姆莱特,节选,课件,4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哈姆莱特(节选) 第一课时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 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人文主义的颂歌; 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一颗最光辉的钻石(别林斯基) 学习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作品,梳理文本故事情节及戏剧冲突。 2.通过对戏剧语言赏析,品味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威廉·莎士比亚 (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法学校学习,后因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1588 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1616 年在其52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 莎士比亚的创作 早期(1590~1600) 深信人文主义思想,乐观明朗。 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等。 中期(1601~1608),理想与现实矛盾,揭露批判 《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 晚期(1608~1612)人文主义理想破灭,浪漫空幻。 传奇剧《辛白林》等 名言: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写作背景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八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传,但现在已经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公认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变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尽管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剧中所写的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即伊丽莎白末年。当时正是英国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一方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且日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理清人物关系 概述选文部分的故事情节 了解文中戏剧冲突 任务一 “无冲突不戏剧 ” 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 (主要) 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后的冲突 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 任务二 赏析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心怀叵测 惶恐不安 虚伪丑恶 狡诈毒辣 担心且爱儿子,没有主见,听命依附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 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 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殒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 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 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 在疯狂中凋谢!…… 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