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2025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诗歌,很多是可以入乐,可以被之管弦的,不入乐的也一定可以吟诵,所以很讲究节奏,那是音乐性上的节奏。小说的节奏主要是结构上的节奏,就是张弛徐疾的变化,叙述和描写的调配。长篇小说艺术上要丰满,不但内容不宜过于集中,情节不宜过于单纯,就是情节推进的速度也要多有变化。小说家们常用的情节延宕技巧,歌德肯定过其“戏剧价值”,就是说,它容易造成戏剧性的效果,造成节奏感。《水浒传》里时迁偷甲一回,细写徐宁家丫环折叠各种衣服。容与堂本评点者对此不很满意,说“《水浒传》文字巧处亦在太密,琐处亦在太密”。金圣叹则持不同意见。他一再赞赏这一回闲细之笔,分析了细写衣服产生的艺术作用。小说家的目的不是最终向读者交代情节的结局,他还要设法求得文笔的跌宕。情节延宕,结构便摇曳生姿。 小说的节奏要激起读者心理、情绪上相应的节奏,两个方面的应和就是共鸣,使读者感觉愉悦。金圣叹对武松打虎一回批语说:“奔过乱林,便应跳出虎来矣,却偏又生出一块青石,几乎要睡。使读者急杀了,然后放出虎来,才子可恨如此。”情节延宕造成读者的期待与紧张,读者引发的好奇心愈盛,其后也就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某一细节、某一对话或场面反复出现,也是造成节奏感的常用技巧。反复,如同音乐演唱或演奏中打拍子,是小说节奏的明显标志。茅盾说茹志鹃的《百合花》富于节奏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个六千多字的短篇竟有三个细节在其中反复出现。例如,通讯员肩膀处衣服的破口,写了三次。这个细节几次出现,把作品分成几个乐章,又构成乐曲的主旋律。它每出现一次,就使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升到新的梯级,最后深深地打动读者。反复就形成前后呼应,在一条主线上产生由弱到强的变化。 有人劝告我不要在这村庄停留,我追问了他的理由,他终于说这村的背后是我们的高射炮阵地,但这消息竟如此蛊惑了我,我是应该安然地,比任何地方比任何时候更安然地住在这里了,我并且愿望着敌机的到来……我想,在那些树荫浓密的地方,在那些田野上,将会发出舒泄了中华民族的愤恨的,任何力量也难于压制的暴叫声来。 结构的形式美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多样统一。反复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有反复还要有对比。毛宗岗说,《三国演义》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他正是拿音乐上的节奏来类比小说的节奏,说的是情节与场面的紧张和轻松、意境和风格的刚和柔,应该交替、配合。当代小说家姚雪垠讲到他对长篇小说美学的思考和探索,特别讲到各部分的衔接要峰回路转,转换境界,他用“ ”来表达他的追求。这也可见节奏在小说家心中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王先霈《小说的节奏》) 材料二: 中国古典小说作为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杰出代表,节奏是其美感传达的重要途径。它既能够通过刺激读者的注意力来长时间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通过其表现形态来反映独特的古典式叙事意趣。 节奏最初作为音乐的主要元素出现,它在音乐领域的解释是时间流程中规律性出现的强弱长短现象,中国古代传世典籍中有关节奏的集中论述最早见于《乐记》。节奏是随着对音乐整体的探讨而被推向理论前台的,因此,在构建中国古典小说节奏理论体系时,我们不妨以音乐理论中关于节奏的种种界定为参照系。 音乐节奏体系有三个基本要素,即节拍、速度、力度。节拍是音乐大厦的基石,它是指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强音与弱音的组合,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反复出现,形成规律性的强弱变化。在小说中,由于相似的情节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我们也能够找到某些重复性的因素,例如《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水浒传》中的“三打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