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内容 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概况;认识求同存异方针;归纳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2:通过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养成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习惯,在归纳知识的同时提升认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三、教材分析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教材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的组成部分。本课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五十年代,我国外交政策的提出与外交成就。教材内容直接展示的知识要点较少,较易掌握,但是就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经验阅历及理解力,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困难国际局势认识不足,所以对外交政策确立及外交成就取得的背景和影响就难以深入认识,本教案的设计以中国整个新生的外交背景以及外交政策的发展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外交背景及外交成就,注重培养学生对有用历史信息的挖掘能力及分析与合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从三个角度引导学生:一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抓住知识要点,解决掌握基本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分析各类资料,获得认知,提高学生基本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能力。三是展现杰出人物风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从而得出:国家的独立自主,实力的增强,外交家们的努力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交成就不断获得的原因。在提升认知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思和爱国热情。 四、学情分析 认识到本课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学生,有关外交历史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不足,国际环境的恶劣了解不深,所以对外交政策确立及外交成就取得的背景和影响就难以深入认知。同时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处于发展阶段,历史价值观不够完善,分析与探究问题不应太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侧重对这个时期新中国所面对的国际背景来展开讲解。 五、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和影响 六、教学资源 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大国外交》、《大智周恩来》等相关史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外交风云历史视频》,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的外交有何共同的主题?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又出现了什么问题? 秦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泰国柬埔寨等;西汉张骞开创“西域之路”,成为外交史上一大壮举;隋唐时期,中国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大量遣唐使来华,中国也积极扩大交往范围;宋朝在京城设置许多外交接待馆驿,作为国家接待各国使节的地方;元朝打通了亚欧大陆的交通;著名旅行家汪大渊写下《岛夷志略》;明成祖即位后,在永乐年间,派遣郑和率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对外交往都是抱着促进文明发展的这一目的来展开的,和平外交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力不断衰落,外交局势呈现出不同的局面,引导学生总结近代中国的外交特点:屈辱、不平等、不独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知识积累,以中国的自古以来的外交史实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引导学生对建国初期的外交产生兴趣,进入本课学习。 (二)学习新课 1.初露锋芒:“独立自主”立于世界 教师给出冷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