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77848

第9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2-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5202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9课,西夏,北宋,并立,教案,格式
  • cover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9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25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25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①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建立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澶渊之盟”的签订。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一、激情导入 引课明标 请同学们仔细对比这两张图片,思考:与唐朝前期相比,北宋的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到,北宋的版图远不如唐朝前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课,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二、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完成同步练习册自主导学。1.辽与西夏的建立民族、时间、建立者和都城。2.澶渊之盟的内容和影响。3.宋夏和议的内容和影响。 三、学友互学合作交流 同桌相互检查练习册自主导学完成情况,对自主学习的问题先同桌研讨,之后小组合作交流。 四、展示评价精讲点拨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1.展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苏颂《契丹帐》教师提问:这段诗歌描写了哪个民族怎样的生活情景?提示:诗歌描写了契丹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提示:①隋唐时期,契丹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②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一些汉人北上谋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逐渐从事农耕,建筑房屋、城邑,学会了冶铁、纺织。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党项族的概况。提示: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原属羌人的一支。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4.展示图片:教师提问: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列表归纳辽、北宋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提示:政权辽北宋西夏民族契丹族汉族党项族时间916年960年1038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元昊都城上京东京(开封)兴庆府  5.教师提问:建立政权后,辽和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学生回答:①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②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澶州之战教师讲述:辽太宗时,占领了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大体包括今天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在当时是个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军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因此占领燕云十六州不仅使契丹国力大增,还使契丹骑兵可以直接南下进入中原地区。这对中原地区的政权特别是后来建立的北宋政权形成严重的威胁。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宋太宗时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在消极防御政策之下,辽军数次进攻对中原地区展开破坏性活动———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而当时的统治者并未作出任何积极的防御措施。辽军便得寸进尺,发动了澶州之战。请同学们说说“澶州之战”的故事。(播放《澶州之战》视频片段,然后出示《澶州之战示意图》)①时间:宋真宗时。②经过:辽军大举攻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