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78633

二年级下册第三十六课 学会谦让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9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619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二年级,下册,三十六,学会,谦让,心理健康
  • cover
《学会谦让》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通常在7-8岁,正处于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具有独特特点,对“学会谦让”这一主题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一)认知发展特点 1.思维特点:二年级学生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具体、生动、色彩鲜艳的事物充满兴趣,理解抽象概念时需要借助大量的实例、图片、故事等辅助。例如,在学习数学图形时,通过观察具体的积木形状能更快理解图形的特征。在理解“谦让”这一概念时,单纯的文字解释可能效果不佳,需要结合具体场景和事例来引导。 2.注意力发展: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易被新奇事物吸引而分散。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20分钟左右。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有趣的活动形式,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情感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二年级学生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自我意识有所增强。他们渴望在集体中展现自己,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例如,在课堂上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希望得到表扬。然而,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可能导致在与同伴相处时,过于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他人,在涉及利益分配时,不太容易主动做到谦让。 2.情绪表达直接:这一阶段的学生情绪表达较为直接,开心或不开心会直接表现出来。当在集体活动中不能满足自己的意愿时,可能会直接发脾气、哭闹。例如,在排队领取玩具时,如果等待时间过长或者没有拿到心仪的玩具,可能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以更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理解并学会谦让。 (三)社会交往特点 1.同伴交往增多:二年级学生与同伴交往的频率增加,开始重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他们渴望融入集体,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但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缺乏交往经验和技巧,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比如,在玩游戏时可能会因为争抢玩具、角色分配等问题发生争吵。学会谦让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些冲突,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家庭影响深远: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如果家庭中家长经常以身作则,表现出谦让的行为,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谦让的观念;反之,如果家庭中过于宠溺孩子,孩子可能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难以做到谦让。 综合来看,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品德培养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会谦让”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理解谦让的意义,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谦让的行为解决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清晰理解谦让的含义,知道在哪些场景下需要运用谦让行为。 2.学会识别生活中谦让和不谦让的行为表现,提高辨别能力。 3.掌握一些简单的谦让技巧,如在与同伴分享玩具、排队时如何做到谦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故事讲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借助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谦让带来的积极感受,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谦让行为的能力,学会在不同场景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谦让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到谦让是一种美德,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践行谦让行为的意愿。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与他人相处中体验到快乐和满足。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以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向学生讲解谦让的概念,让学生切实理解谦让的意义和价值。 2.引导学生识别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明确在这些场景下如何做到谦让,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谦让技巧。 (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