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类型:A 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2025.2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让我们重温一段引文:“…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 格局不是一掴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 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图子的中心。” 货孝通采用了西方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先描述出一个“他者”,即西方的 团体格局,然后再以这个“他者”为鉴,反照中国社会结构的镜像。只要我们仔细读《乡 土中国》的原文,特别是在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便可以知道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 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多结的网络。纵向的等级差别至少与横向的 远近亲疏同等重要。然而,大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往往只解读其中的“差”,即 以个体为中心的向外扩出去的人际关系网;而“序”指向的包含等级与尊卑的社会结构, 却往往被忽略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误解呢?我认为这与费孝通使用的投石入水形成的水波纹比喻有 关。所有的比喻都有夸张或形象化的特点,也因此无法精确界定任何概念或事物。水波纹 自然是在水面上一圈一圈地平行地推出的。停留在这一意象上,所谓远近亲疏和自我中心 就成了平面的、没有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状态。这显然是指向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而不 是社会结构。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材料二: 有不少批评者赞成间云翔的看法,差序格局的问題似乎出在使用比喻方法而自身没有 一个准确的定义上,导致人们见仁见智,甚至产生争议。但依我之见,这些批评本身也有 需要被批评的地方,那就是批评者固守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而差序格局没有落入这一 立杨,非但不应被看成道憾,反而算是一种傥幸。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概念的陈迷需要严密、精确,为实现这一目的枕必须下定义。 有了明确的定义,才有可能运用概念进行逻辑的淡绎和推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 到,一个界定明确的概念很可能会失去内涵的丰富性。比如说,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最 接近的、符合逻辑实证主义的概念是什么呢?应该是帕森斯提出的“特殊主义”与“普遍 主义”。这对概念有者清晰而严格的定义,使得帕森斯的学生可以发展出一套衡量社会或 组织现代化的标准。但正因为趋于精准,其内涵的丰富性远不如差序格局。其实,即使在 西方社会学中,也有概念难以定义的情况,诸如“文化”“功能”“结构”“场战”之类, 却不影响人们对它们的使用。人们不对这些模糊性进行抱怨,或许是因为它们总有被不停 地定义的倾向,至少会摆出要定义的姿态。而差序格局丝毫没有这样的倾向,连姿态也不 摆,这就很容易招来批评。 为什么差序格局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费孝通自己晚年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文章不能 直写的,背后都有东西,直接写出来就不好看了,好就好在隐喻上边。不直接说出来,懂 得的人就懂了。”显然,费孝通对这个概念不做界定,虽在文风上可以理解为是讲课稿或 散文体,但其本身也有一个隐喻方法的使用。以今天的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比喻非 但不是一个学术上的失误,反而是一个学术上的贡献。在逻枰实证主义占上风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