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2.4水中的动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中的动物》是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常见的动物》中的第四课。本单元围绕常见动物展开,从陆地动物到水中动物,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生活环境下动物的特点。本节课重点聚焦水中动物,教材通过展示多种常见水中动物的图片和简洁文字描述,如金鱼、蝌蚪等,让学生对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有初步的感知。 从知识体系来看,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部分陆地常见动物的基础上,拓宽对动物生活环境多样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符合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但认知能力有限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对水中动物的观察与探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初步形成动物适应环境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目标 1.学生能够识别并说出金鱼、蝌蚪、乌龟、螃蟹等常见水中动物的名称。 2.准确描述常见水中动物的主要外形特征,包括身体形状(如金鱼的流线型、螃蟹的不规则形状)、颜色(金鱼的多彩、蝌蚪的黑色或灰色)、是否有四肢、鳍、壳等结构。 3.了解常见水中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如食性(金鱼杂食、蝌蚪初期吃藻类)、呼吸方式(金鱼用鳃呼吸、乌龟用肺呼吸但需在水中换气)、活动规律(有些动物白天活跃,有些夜晚活跃)。知道动物的生存依赖于适宜的水环境。 (二)科学思维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水中动物,学会从多个角度(外形、行为等)进行细致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比较不同水中动物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出动物特征与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如金鱼的鳍和流线型身体利于在水中游动。 3.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不同水中动物的异同点。 (三)探究实践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看、听、闻等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水中动物的形态和行为,并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观察小型水中动物)辅助观察。 2.学会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尝试提出关于水中动物的简单问题,如“为什么螃蟹要横着走?”,并通过观察、查阅简单资料(如科普绘本)等方式寻找答案,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态度责任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水中动物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在观察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尊重他人的观点。 4.让学生了解水中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保护水环境对水中动物生存的重要性,增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水环境的行动,如不随意向河流湖泊扔垃圾。 三、教学重点 1.清晰认识常见水中动物的名称、主要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如金鱼的身体结构(鳍、鳞片、鳃)、食性;蝌蚪的形态变化和生活习性等。 2.熟练掌握观察水中动物的方法,包括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3.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画记录观察结果,能准确描述观察到的水中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不同水中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差异,以及动物身体结构与水中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如乌龟的四肢和壳如何帮助它在水中生存和防御。 2.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简单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