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82045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知识点(统编版)

日期:2025-02-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8003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
  • cover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阶段特征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中国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56年,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二、单元框架 三、单元目标 1.了解工业化的起步;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了解“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2.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大跃进”时的宣传画,利用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图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单元主题线索】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一个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三大成就: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三大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三位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主要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 交通业 )(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毛泽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 “二铁”: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三公”: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 ( 重工业 )“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深绿色解放牌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2.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 北京) 3.会议内容: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选举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会议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错易混】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是我国向苏联学习的发展模式,不是我国独创的;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还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不是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指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但不能说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此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一、三大改造的概况 1.改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