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5884

6.1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322508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活动一: 谁来“记念”?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籍贯浙江绍兴,他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民主战士。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关键人物,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以锐利的笔触为武器,不懈地书写,毕生奋斗,被尊称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赞誉:“鲁迅的方向,正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者简介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 《彷徨》(《祝福》)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二心集》 《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巴金 他常以锐利的笔触为剑,以深邃的灵魂作墨,挥洒出遍地华章,最终挥毫泼墨,留下荡气回肠的浩歌。 他曾经跨越大洋,梦想披上白衣,但最终放弃医学投身文学,用瘦弱的肩膀撑起文人的傲气,笔如剑出鞘,成为国家的栋梁。 他挥动手臂,呼唤青年勇往直前,犹如微弱的萤火虫之光,却能驱散黑暗;纵然炬火难以明亮,他却成为了唯一的亮光。 一个苦难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人 活动二: “记念”谁? 刘和珍 刘和珍 (1904—1926.3.18) 刘和珍,女性,来自江西南昌,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一名学生。在“三·一八”惨案发生时,她担任学生自治会主席,积极动员和组织同学们集会游行。她手举校旗,走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令人震惊的是,段祺瑞竟然下令让卫兵开枪。刘和珍不幸身中七弹,英勇牺牲,年仅22岁。 活动三: 为何“记念”? 写 作 背 景 1926年3月18日,北京众多民众齐聚天安门广场,约五千人共同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军阀的暴行。集会结束后,他们高喊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前往段祺瑞执政政府门前请愿。然而,现场突然变得紧张,数百名武装士兵向人群开火。紧接着,士兵们挥舞着马刀和刺刀,对逃散的群众进行追击。这场突如其来的攻击导致47人丧生,200多人受伤,酿成了一幕惨剧。在这场悲剧中,年仅22岁的刘和珍烈士不幸遇难。鲁迅先生将这一天称为“民国成立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事件发生后,执政政府却发表声明,指责请愿的学生为暴徒。一些反动军阀的追随者,如陈西滢等人,散布谣言,发表文章,诬陷爱国学生是被人利用,被所谓的“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误导至险境。对此,鲁迅先生满怀悲愤,撰写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平各界举行示威活动。 写作背景 请愿群众与执政府卫队对峙 活动四: 怎么“记念”? 本文的写作思路。 刘和珍君 记念 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以悲愤的情感贯穿全文。 交代写作的缘由,表达自己的悲哀 (一、二) 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三、四、五) 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六、七) 思考写作缘起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该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指出具体时间,使用大学的完整名称,并以“君”称呼学生,显示出作者是在为革命烈士撰写一篇悼念文章,其态度庄重而严肃。用“独”和“徘徊”这两个词,描绘出作者内心的哀伤与悲痛。 思考写作缘起 文章第一、二部分,多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否重复?若不重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我也早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