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提问:唐朝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剧本杀:谁是压垮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 情境设定:学生化身唐朝不同角色(节度使、农民、长安商人、皇帝近臣),根据以下线索推理唐朝危机: 节度使:“手握重兵,赋税自留,朝廷管不着!” 农民:“连年灾荒,赋税翻倍,活不下去了!” 商人:“丝绸之路上全是逃难的,生意做不成!” 近臣:“陛下天天听曲赏舞,边疆急报都压着不批!”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盛世崩塌启乱———安史之乱 二、烽烟四起撼根基———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群雄割据续纷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增强对时间、地点、人物等史事要素的把握能力,能够理解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及唐末社会危机的关系。 2.了解黄巢起义,能够依据可靠的史料来阐释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3.了解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认识到唐末五代分裂割据给社会带来破坏的同时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一、盛世崩塌启乱———安史之乱 材料一:《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边将拥兵自重,而朝廷不以为意。" 材料二:《资治通鉴》载:"天宝初年,唐玄宗设九节度使,总兵力达49万,而中央禁军仅12万。节度使集军权、财权、行政权于一身,渐成割据之势。" 材料三:杜甫《兵车行》诗句:"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注:此诗描写安史之乱前百姓的困苦生活) 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1.背景: 节度使权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 中央政治腐败,奢侈之风日盛。 一、盛世崩塌启乱———安史之乱 2.经过 唐肃宗继位,重用郭子仪等将领,在回纥(hé)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763年平叛成功。 一、盛世崩塌启乱———安史之乱 3.影响: 《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各据一方,赋税不入朝廷,官吏自任,拥兵自重……朝廷政令不出长安,藩镇之间攻伐不断,百姓流离失所。”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统治造成了哪些深远影响? 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中央权力衰微 社会经济严重破坏 由盛转衰 功: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崇尚节俭,反对奢侈,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使得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政局稳定,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过:唐玄宗统治后期重用奸臣,任人唯亲,追求享乐,荒淫无度,不理政事,朝政腐败,导致社会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评价唐玄宗 二、烽烟四起撼根基———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结合课本第21-22页“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一目内容,归纳黄巢起义的原因,梳理黄巢起义的经过并指出其最后结果。 黄巢,曹州人,出身于富豪家庭,屡举进士不第,以武装贩私盐为生。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黄巢被推为起义军首领,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采取大规模流动作战的方式,壮大了起义队伍。黄巢率起义军攻占长安后,在唐军的联合围剿下,被迫退出长安。后因寡不敌众,黄巢在狼虎谷牺牲,起义失败。 1.黄巢起义: 二、烽烟四起撼根基———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背景: (2)经过: (3)结果: (4)影响: (1)中央:政治腐败,宦官专权。(2)地方:藩镇割据,连年战争。(3)百姓:赋役繁重,连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