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3分)A 2.(3分)C 3.(3分)D 4.(3分)C 5.(6分)①在北京走进上海风格的弄堂,遇见别具风格的街巷,会给旅行者带来惊喜。 ②留学路上的当地美食和原生态的老北京胡同片区让人回归市井烟火,沉浸式感受北京的风土人情。 ③三里河公园毗邻居民区和写字楼,可以让本地居民发现附近的风景,放松身心,与城市建立深度关联,重新认识并爱上北京。 ④参观北京地下城博物馆,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能够拉近人与城市的距离,有助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 6.(3分)D 7.(3分)B 8.(5分)①“归来”指回归乡村。农村是农民的家园,茂奎的儿子准备回村搞香菇种植,其他村民可能也会陆续回村。②“归来”喻指土地是人们最后的归宿。以茂奎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对土地有着不舍的深情,“归来”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与敬畏之情。③热闹活力生机又回到了村子里,一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归来”寓示乡村在人们生活场景中的归来,以及在人们心中重要性的复苏。 9.(6分)①连缀故事情节。小说通过茂奎抡镐头整地、声音震动全村、挖好大棚地基的细节描写,把故事串联起来,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②塑造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不仅突出了茂奎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表现茂奎对土地再度热闹起来的期待憧憬,也表达他对儿子及乡亲即将返乡的期待与欣喜,体现了他对土地的热爱。③深化小说主题。小说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引发读者对农村的现状与未来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3分)BDF 11.(3分)D 12.(3分)B 13.(4分)(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多人聚在一起讥笑人家。(“之”,这些人;“耻”,以……为耻;“族”,类。 ) (4分)(2)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洛阳)奔去。 (“之”,这些人;“耻”,以……为耻;“族”,类。) 14.(3分)韩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柳宗元: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解决不了,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