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导入 咏月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夜是故乡明。 诗人简介 唐代诗人,字君虞。 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他擅长绝句,尤其七绝,以写边塞诗知名。 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748———829) 背景资料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夜上受降城闻笛 解题 指西受降城。 诗人在夜晚登上受降城时,听到了芦笛声。 初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xiáng lè lú 七言绝句 走进生字 多音字 降落 jiànɡ 投降 xiánɡ 降 初读 结合注释, 想象画面。 初读 节奏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烽火台名。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翻译 译文: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管:笛子。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翻译 译文: 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地比作雪,把月色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凄凉萧条,渲染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两句直接抒情,表达了戍边战士对家乡的思念,渴望归家。 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和“尽望”写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茫心情。 此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思考 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 这些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请简要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和“望”两字? “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 “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 思考 两字都表现出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 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登城远望景色,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的两句诗是?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思考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的两句诗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视觉。 听觉。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如雪的沙地、如霜的月光、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等,创设了苍凉旷达的意境,抒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再次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拓展积累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描写月亮的诗句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2.收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谢谢观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