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修辞立其诚》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辞是汉民族的一大瑰宝,但老子曾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仿佛告诫我们辞之“形美”与“质真”之间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老子是希图说明事物的表象会相背于实质,因此他追求“返璞归真”,要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污染的事物之本性。我们认为,社会现象复杂多样,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将真、善、美统一于自身,而其中“真”是第一位的,也是核心。语言表达也应该而且能够实现其“诚”与“美”的和谐统一。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语言生活中,指导我们言语行为的准则应是什么?是“修辞立其诚”,这一古老命题在当代言语交际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汉语中最早用到“修辞”二字的是《易经》:“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立其诚”该做何种理解,后世学者的意见尚不统一。其中,王希杰和霍四通的观点较有代表性。王希杰认为所谓“修辞立其诚”即为“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而霍四通认为道德教化是修辞学不能承受之重,“修辞”和“立其诚”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关系,意为“做一个会说话的老实人”。我们认同霍四通的观点,“修辞”与“立其诚”讲的是一个人内外两方面的修养,即外会表达,内讲诚信。如此,从专业角度来看,这里的“诚”与语言表达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了,但我们仍然希望借用大众较为熟悉的这一命题来呼吁语言表达之真、之诚。中国的修辞,自古以来一直较为关注道德与诚信。道德与诚信的基础是实事求是,说真话就是最好的修辞表达。 笛卡尔认为,人类与动物或机器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用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强调“修辞立其诚”,即通过辞之“诚”实现思想之诚、品质之诚,只有这样,我们的创造性表达、自由表达才会为提升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修辞立其诚”这一准则明确下来之后,我们又将面临新的问题: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邹立志先生曾从言语行为的全过程去追问“修辞”为何难以“立其诚”,她指出,“通晓修辞的种种言语行为限制,才有可能从一切或真或假的言语行为中拨开重重迷雾,无限地接近甚或洞察出修辞后面的‘诚’来。”因此,以“修辞立其诚”作为我们言语行为的准则,实则是一个不低的追求。 (摘编自刘光婷、李琴《“修辞立其诚”--当前中国语言生活之圭臬》) 材料二: 我们认为,对“修辞立其诚”这句话的理解和阐释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其一,依据文本。即根据《周易》文本来确定孔子“修辞立其诚”的原意。其二,结合语境。“修辞立其诚”是孔子在解释乾卦爻辞这一特定语境下的表述,不能离开这个特定的语境进行抽象、泛化的阐释。据此,《周易》的“修辞立其诚”不能简单等同于刘勰的“修辞立诚”,更不能离开文本泛论“辞”和“诚”的意义及关系。所以我们既不赞同把“修辞立其诚”简单地说成是“做会说话的好人”,也不同意“做老实人,说老实话”的阐释。其三,注意学派。本句是孔子的话,是儒家的观点,不是墨家的、道家的、纵横家的,更不是整个先秦时期一致的观点。因此分析时必须结合儒家的思想和理念。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认为,本句中“修”用的仍是其近引申义“修饰”,具体含义指“选择、绘饰与策划”。“辞”指的是“言辞和文辞”,既包括“言词”,也包括“文句”。释为“文教”似迂曲,释为“卜辞”似拘泥。“立”意为“建立”基本没有异议,但“其”字或许意义较虚,大都没有解释,或是语焉不详。而对“其”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对“诚”的判断。“其”作为代词,在本句中可以代指“修辞之人”,也可以代指“所修之辞”,但无论如何,指代的对象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