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2012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190833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第5课(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相互之间战事频仍。战争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既往任何一个时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目睹当时社会的纷乱之景,认为天下“定于一”,主张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所以他游说梁惠王、齐宣王,乃至宋、滕等小国的统治者。但是他的理想终究未能成功。大国忙于逐鹿中原,攻城略地;小国则苟延残喘,希求自保。孟子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脱节,这就使他的主张不可能付诸实施。 附 助读资源 2、写 作 背 景 1、孟 子 简 介 课堂跟读: 课堂检测自读效果: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 )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 )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也。 狠心对待别人 就 ……的原因 假如,如果 忽然 儿童,小孩 惊骇,恐惧 哀痛, 怜悯(别人的不幸) 结交。内,同“纳” 博取名誉 同乡 这样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 )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音节助词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 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萌芽,发端 好像 四肢 说 伤害 同“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天下 侍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明观点:(1)_____ 举事例:列举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并分析其原因。 推导 四心 恻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辞让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提出四端 巧譬喻:将“四端”喻为“四体”,进一步强调这四种善性为人所固有。 对比分析:(2)_____ 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强调后天努力(“扩而充之”)对发扬“四端”的重要意义。 概 览 全 文 课堂重点理解 1.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 答案: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只是说我们具备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固有的潜能,也就是“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人“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3.本文以“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试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答案:“恻隐之心”人人都有,包括它在内的“四心”分别对应了“仁”“义”“礼”“智”,人们只要“扩而充之”,就可达到相当高的道德境界。 但是,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呢?可见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有场合差别的。因此,孟子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有些片面、武断、粗暴。 当然,反面例子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