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素养教案 1.观察物体的特征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的特征》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轻重、大小、滚动、稳定等,并运用合适的科学词汇对其进行描述与记录。 “聚焦”部分,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尝试结合已有经验来描述物体。这9种物体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有的同学已经知道这些物体的特征,有的可以在认识其他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学习和感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探索”部分,有三个探索活动。第1个活动:选择书中展示的物体进行观察并描述。学生对物体的描述可能会因选择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基本能够胜任这一任务。学生针对自己熟悉的物品,说出自己的认识,这是认识物体的开展,也是通过感知和经验了解事物的开展。第2个活动:选择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进行比较。对比分析,能够找到不同方面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对物体的深入认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维度地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同时指导学生使用表格进行记录,把观察、分析与记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第3个活动:把观察到的物体的特征圈出来。要求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描述,纠正学生的观点,回到对物体的正确认识,掌握物体的特征。其中教材中设计了记录单,让学生圈出物体具有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物体特征的认识。探索的三个活动是层层递进的,相互关联,引导学生把探究推向深处,特别是最后一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总结与纠正观察中的不足,进而夯实学生的科学观念。不同的观察与分析,促进学生对物体特征准确、全面地认识,完成了探究任务,提升了探究质量。 “研讨”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研讨、交流,学习有序地观察,这种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物体。先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物体的方法,再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观察的方法可以是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而在用语言描述时可以是颜色、形状、大小和气味等方面。让学生对观察物体的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总结与提炼。 “拓展”部分,就是考查学生对事物特征的深度理解和掌握。教材是通过一个谜语 ,让学生猜一猜是何种物体,这就需要学生对相应的物体有所了解,从而找到谜语的答案。 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具科学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有些学生会混淆物体的特征和用途,且往往描述得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应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有序地进行观察和表述,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物体,认识到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知道物体的特征可以用科学词汇来描述。 科学思维 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物体时,能发现物体的更多特征。 探究实践 用各种感官感知不同的物体,借助记录单如实记录物体的特征,并进行科学描述和回应他人的意见。 态度责任 学会合作使用实验物品;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观察结果,愿意倾听他人想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2.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 难点 1.能有序地对事物进行观察。 2.联系生活,认识生活中物体的特征,形成经验并学会迁移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用来观察、比较的物体: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条橡皮、钢尺、塑料尺,班级记录表和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课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下列物体,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示: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