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素养教案 4.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本单元第4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很多形状,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到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性。而这节课就是研究不同形状物体的特性,形状导致稳定性的变化,通常圆的物体不稳定,而方的物体相对稳定。物体的稳定与否,与日常生活的需要有关,不同的需要能够体现物体的不同价值。当学生理解了不同物体是稳定还是容易滚动,以及是否容易叠放等,就能很好地把物体的特性进行生活的应用,夯实科学观点。 “聚焦”部分,提出了一个比较生活化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容易稳定摆放?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其实有经验,比如学生在回答一问题时,就会讲到圆的物体容易滚动,方的物体容易稳定摆放。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出具体的例子,球类容易滚动,书本容易稳定摆放等。总之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问题的提出就已经聚焦了本节课的主题一物体形状的研究 。 “探索”部分,本课安排了三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物体的形状。在学生脑海里不仅有方的物体、圆的物体,还能对简单的形状进行细致地分类。学生能够说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球形、三角形等。这些都是身边的物体,学生很容易说出每种物体的形状,很快完成学习任务。第二个活动:做滚动实验,并记录下来。这个实验分为两步,一是搭建实验装置,做一个斜面或滑道;二是把物体放在上面看看它们滚动的情况。通过实验,学生就能发现圆形和球形的物体容易滚动,其他物体稳定。第三个活动:和同桌一起把物体叠放起来。其实就是把物体向上垒起来,最后发现球形物体难以叠放。其实这一实验,也是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性不同,这样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又有了新的认识。 “研讨”部分,包含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得知圆形和球形的物体容易滚动。第二个问题:怎样把物体稳定地摆放?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比如圆形的物体只有用平面的那一面摆放才能稳定,而弧形的那一面就不能摆放。学生在多次实验后,就可以把透明胶带叠放起来,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深入研究才能解决。 “拓展”部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收纳箱和收纳盒,主要是针对那些球形物体和不规则物体设计的装置。从而达到固定物体、节省空间、减少损失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利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而达到应用知识和拓展知识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本节课中,学生将对物体的“形状”这一特征做进一步的认识,不仅停留在平面形状上,还将认识到立体的形状(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六棱柱等) ,并发现这些物体的形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不同物体的形状不同,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每个面的形状有的不同,有的相同。 科学思维 通过滚动和叠放物体的活动,体会不同形状物体的特点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 探究实践 在滚动和叠放物体的活动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摆放时的稳定性不一样,尝试找出稳定摆放物体的方法。 态度责任 逐步形成记录实验结果的意识与习惯,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实验结果。 重点难点 1.使用多种物体完成滚动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结果。 2.在活动中体会稳定、滚动、叠放等科学词汇,夯实科学观念。 难点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组织图表信息和整理实验结果。 2.在生活中,研究固定物体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提升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表、圆形木片、螺丝帽、圆形胶带、圆柱橡皮、乒乓球、玻璃球、长条橡皮、尺子、小木块图片与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