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素养教案 7.它们去哪里了 教材分析 《它们去哪里了》是本单元第7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最后一课。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的特征和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特点,知道一些物质易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易溶解在水中,能应用这个去分析和判断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溶解也是物质的特征之一,了解这一现象,也是全面认识事物的基础。 “聚焦”部分,意在让学生直接关注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发生的变化。学生对这一问题比较感兴趣。学生天生喜欢动手,现在让他们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发现有何变化,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出示这些材料时,可以问一问他们想怎么玩,就能进入今天新课的学习。 “探索”部分,安排了两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并描述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他们可能会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去观察与分析,继而完成观察的任务。第二个活动:分别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杯中,观察并用图画记录。这是一个观察实验,需要学生利用材料,采取一定的操作方法,观察描述和记录三种物质放入水中发生的变化,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盐看不见颗粒和溶液依然无色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得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三种现象。通过这三种现象,得出科学词汇“溶解”。学生通过现象就能理解这个概念,并形成自己的观念。实验是分析、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夯实学生的科学观念,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 “研讨”部分,包含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把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刚才的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讲出来,并学会表达,即“食盐看不见颗粒和溶液依然无色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得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三种现象。第二个问题:食盐和红糖真的“消失”了吗?这两种物体不是真正消失,而是完全溶解在了水中,这是一种状态。 “拓展”部分,给学生布置在水中加入几滴食用油的实验小活动,这个实验简单,现象明显,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刚开始发现油漂在了水上,搅拌后,依然如此。油漂在水上,说明油不能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即油不能溶解在水中,让学生再一次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后会慢慢溶化,而小石子不会溶化。本节课需要学生观察水与物体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这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观察过程,需要耐心和静心,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在具体实验中,还需要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行指导,让学生真正理解“溶解”的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区分物质在水中易溶解或不易溶解。 科学思维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区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探究实践 通过观察红糖等物质在水中的状态,能借用图示等形式,如实记录和描述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态度责任 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2.学会使用观察仪器进行观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 1.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联系生活,会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运用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表、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小石子、图片以及课件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纸和笔。 图课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一)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是什么物体。 提示:食盐、红糖、小石子。 (二)追问:你们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