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10661

第八单元“走近鲁迅”(主题阅读)-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2148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八,单元,走近鲁迅,主题,阅读,六年级
  • cover
知识点: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部编版教材与以往各版本教材相比存在很多不同,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一些课文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据统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编排32个“阅读链接”,随年级升高而递增。主要涉及人文主题、写作内容及表达策略等方面,其价值在于助力课文学习、加强单元整合和拓展阅读边界。 小学高年级如何借助课后“阅读链接”,提升阅读能力呢? 1.利用“阅读链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比如: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晦涩难懂,文后的阅读链接选取了冯雪峰和李何林关于此文的论述与注解。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产生对资料的需求后,教师可提示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借鉴专家的“论述与注解”,结合《野草》的补充资料,去感悟鲁迅写作的深层意图,以及“昏沉的夜”“美的人和美的事”的象征意义。 2.利用“阅读链接”,加强单元整合。 (1)深化单元人文主题。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 该单元在《圆明园的毁灭》后面编排的“阅读链接”是《七子之歌》中的两首诗以及《和平宣言(节选)》,并配有练习:“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其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通过阅读链接、查资料,进而两相比较,发现相似之处:一是都抒发了爱国之情,赞美祖国,呼唤和平,渴望统一;二是都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且认识更深刻,侵略者不但抢掠、毁坏文物,还掠夺土地,屠杀百姓。这既是对文本人文主题的补充,也是对爱国情感的升华。 提升单元语文要素。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编排了老舍的《猫》《母鸡》 和丰子恺的《白鹅》。 编者在《猫》的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内容是夏丐尊和周而复写《猫》的片段,并作为练习让学生阅读,“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通过阅读两个片段,与前面诸文比较,不难发现:这两位作家是通过猫的外形描写、小孩喜欢逗它、“我”也对它充满遐想及借别人的嘴夸猫等方式,来表达对猫的喜爱的。显然,这与单元教材中表达对动物的感情方式不同,进一步丰富了语文要素,让学生了解了其他作家对动物表达感情的不同策略。 3.利用“阅读链接”,实现迁移与运用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灯光》后安排了一组阅读链接,编者旨在将《灯光》中学到的借助场景和细节体会文中感情的认知方式迁移到阅读链接中来。《狱中联欢》迁移的是本单元学习的场面描写,重在关注“叠罗汉”的场面,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4.利用“阅读链接”,拓展阅读边界 教材中的一些阅读链接,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由一篇文带动阅读另一篇文,从而走向无数篇文;从一篇文走向一本书,最终拥抱无数本书。 阅读知识点点睛: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来说,《少年闰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我”与闰土之间发生的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留给“我”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1)找中心句法。一般来说,文章的中心句最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夏天里的成长》中“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一句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标题扩展法。有些文章的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能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对《梅兰芳蓄须》的标题进行适当补充:本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拒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