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14122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820525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PPT,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杜甫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出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感叹 新课导入 而“前人”杜甫也曾登高抒怀,让我们来看看,他有什么感慨 素 标 养 目 壹 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贰 把握意象特征,体味雄浑阔大意境 叁 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整体感知 第壹部分 作者介绍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世称“诗圣”,杜工部、杜拾遗,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公元712—公元770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杜拾遗、杜工部———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诗圣” “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大部分作品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 “诗史”。 作者生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 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外还有《兵车行》等。 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三别”写于此期。 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 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等。 写作背景 身体羸弱 他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岳阳楼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创作了这首诗歌。 时年57岁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57岁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有2年时间,当时诗人的处境十分艰难。 题目解读 ①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 ②岳阳楼: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朗读诗歌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 (1)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固定。 (2)严格押韵(ou)。 (3)颔联、颈联对仗严格 律诗特点 体会感情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读这两联语气要舒缓,读出气势。 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读该联时要低沉,读出内心的抑郁与忧愁。 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之情。读这一联时要沉郁,把内心的无限愤慨之情表达出来。 诗歌鉴赏 第贰部分 诗歌鉴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生于盛唐,少时读书游历,快意山水,有着“会当凌绝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