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15025

17 《屈原(节选)》课件(共37张ppt)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430331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2025,ppt
  • cover
(课件网) 17 屈原(节选) 郭沫若 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学习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走近作者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 诗集《女神》 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被罢官放逐,但仍旧心系祖国。楚国被攻破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相关介绍 戏剧是什么? 戏剧是一门集舞台、语言、音乐、肢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西方:戏剧就是话剧(起源于古希腊)。 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 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要适合舞台表演 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要尖锐 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对话、独白、旁白),舞台说明(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戏剧文学的特点 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知识链接 《屈原》全剧分五幕,虽然只写屈原的一天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全剧分为五幕 “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第一幕,屈原清晨散步橘园,吟诵《橘园》,抒发爱国忧民,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并把诗赠予学生宋玉,教育他好好做人。这时秦国丞相张仪与楚怀王的宠妃南后郑袖内外勾结,一场分裂和出卖楚国的阴谋正在酝酿之中。 第二幕,郑袖伙同楚怀王侍臣靳尚设计诬陷屈原“调戏”郑袖,致使怀王大怒,将屈原免职。张仪乘机阿谀郑袖讨好楚怀王,促使楚与齐断交,与秦结好。奸佞阴谋终于得逞,楚国陷入危亡之中。 第三幕,由于新尚等人的谎言欺骗,群众不明真相,以为屈原真“疯了”,宋玉也攀附权贵而去,只有侍女和弟子婵娟对屈原的品格笃信不移。屈原在群众的招魂声中愤然出走。 第四幕,屈原行吟河畔,巧遇为其辩诬者。接着他又遇到楚怀王、郑袖、张仪等人,再遭侮辱。屈原揭穿郑袖的阴谋,怒斥张仪,遭监禁。婵娟亦因之被囚。 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 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 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们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两场。第一场写了看守卫士从死槛里救出婵娟。第二场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婵娟之死)。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的前两个部分。 诡谲: 狡诈,狡黠。这里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瘦削: 形容非常瘦。 鞠躬: 1.小心谨慎的样子。2.弯身行礼。 收揽: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非难: 指摘和责问。 字词积累 睥睨: 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 犀利: 坚固锐利。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景仰: 仰慕;佩服尊重。 雷霆: 1.雷暴;霹雳。2.比喻威力或怒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