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2.1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课标要求和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 1.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解决耕地撂荒、非粮化等问题的具体措施,并理解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地理实践力) 2.学生能够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理解不同区域耕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学生能够从自然、经济、社会等多角度综合分析耕地撂荒、非粮化等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综合思维) 4.通过说明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人地协调观) 课前检测: 问题1:我国耕地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地形、气候角度) 问题2: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如何? 情境导入 为什么国家要大力保护国家永久基本农田,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何意义?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习近平总书记 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主要装中国的粮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说明课本中提到的粮食安全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包含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保障粮食供应稳定,不受突发事件影响;保障人们有获取适当粮食的能力;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符合卫生和营养标准。 核心问题:如何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01 土地撂荒与粮食安全 Z村曾是典型的农业村落。沿着公路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大片荒芜的农田。曾经整齐的田垄被一人多高的杂草肆意侵占,田边的灌溉水渠坍塌淤塞,干涸的渠底布满了裂缝。曾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如今却被长久弃耕撂荒,沦为荒地,亟待破局。 近年来,随着乡村发展推进,村委会牵头,组织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如今,大片平整的土地上,现代化农业机械来回穿梭,规模化种植的玉米、小麦等作物茁壮成长,昔日杂乱的农田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不仅能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在自家土地上打工增收。 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Z村土地撂荒现象产生的原因。 设问2:从经济、生态、社会等角度,阐述Z村土地撂荒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设问3:假如你是当地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请提出解决Z村土地撂荒问题的可行措施。 设问4:土地流转对保障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哪? 答案 1.自然因素:地形崎岖(如丘陵山区)、土壤贫瘠、水资源短缺,耕作条件差。 经济因素:农业收益低(粮食价格波动大、成本上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短缺。 社会因素:农民老龄化加剧,传统种植技术难以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政策因素: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小规模经营效益低。 2.生态影响:撂荒土地易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经济影响:耕地资源浪费,粮食产能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社会影响:农村人口外流加剧,乡村空心化问题恶化。 3.解答思路:政策引导 + 技术创新 + 产业融合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合作社、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广农业科技:发展耐旱作物、小型农机具,降低耕作难度;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 发展特色农业:结合撂荒地资源种植中药材、经济林,增加农民收入。 4.解答思路:规模化生产 + 技术应用 + 资源整合 促进规模经营:整合零散耕地,利于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提高粮食单产。 优化资源配置: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如智能灌溉、精准施肥),提升耕地质量。 稳定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