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28931

26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1378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 cover
品奇谲之诗 赏英雄情结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感知画面。 2.通过精读诗歌,聚焦关键字词,合作共品斑斓图景,感奇诡画风。 3.通过解析诗歌用典之奇,悟报国之志。 4.通过拓展阅读,再识李贺,明英雄情结。 教学方法:朗读法 联想、想象法、合作交流、互评、点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品奇谲之诗,赏英雄情结,通过一首诗,认识一个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任务一:读诗歌,绘画面 1.认识诗体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诗,这个题目多用来写军旅战争和边塞题材。“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李贺借乐府旧题,抒个人情感,所写内容与雁门郡没有关系。 2.诵读诗歌 1)学生读。易错字音:雁门太守行(xínɡ);角(jiǎo)声;燕(yān)脂;霜重(zhònɡ)。(学生评) 2)学生读。七言诗的节奏,或二二三,或四三。(学生评)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的战争画面?并分别为它们命名。 1、2句———敌我对峙图; 3、4句———浴血奋战图; 5、6句———援军袭敌图。 过渡:李贺是唐中期浪漫主义诗风的典型代表。 任务二:品斑斓图景,感奇诡画风 请在诗歌中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和有韵味的动词,观其色、闻其声、临其境、悟其心、品其法。 预设: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胭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霜,也是一种颜色,白色,表示夜晚寒冷。只有在气温很低的时候才能出现霜,“霜”也和第三句的“秋”照应。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声不起,是说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凝”字。鲜血凝固干涸,一方面写出了战争的惨烈,一方面写出了战场的寒冷,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预设:声、光、色所营造出来的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慷慨悲壮的色调,让我也看到了烽火狼烟的战争风云,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诗中巧妙用典值得品味我们一齐来看。 任务三:感用典之奇,悟报国之志 知典故: “易水”是荆轲刺秦前与太子丹的诀别之处,荆轲在易水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于台上,用于招揽天下人才。 明确:士为知己者死 忘身报国 义无反顾 教师总结:在刚刚和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看的诗人李贺将典型意象、精准的动词一一组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战争风云,可谓奇绝。 教师总结: 诗人李贺,将典型意象、精准的动词一一组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战争风云,用色浓郁、想象驰骋,长于炼词,诗风奇诡。然而汪曾祺曾说:别人的诗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为什么呢? 任务四:再识李贺,明英雄情结 7岁能诗,才思聪颖,名扬京洛。 少年作诗刻苦,呕心沥血。 21岁,赴长安考进士,因其父李晋肃的“晋”与进士科的“进”谐音,为了避讳,取消他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 27岁,郁郁而终。 写此诗时李贺17岁 过渡:李贺的生命是短暂的,然而他的却用他的一腔执着沉淀了他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