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29721

【备课无忧】人教版四下-8.1 平均数(教学设计含反思)

日期:2025-04-07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193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备课,无忧,人教,四下,-8.1,平均数
  • cover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8.1平均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P87.例1、例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均数的意义和求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现实生活的事例:在人数的不等的情形,比较总数不公平的问题下,让学生在解决这个公平性的问题过程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即平均数可以表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对一组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学生有较好的计算基础能准确的算出平均数,但对于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还是要加强的,因此在本课上以引导法为主,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起法、讨论法为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核心素养 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平均数,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2.在观察、讨论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间题的活动中逐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3.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知识链接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 (1)口算。 (2)平均分 2.小结,引出课题。 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前测,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例 1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 1:小红收集了 14个瓶子,小兰收集了 12个瓶子,小亮收集了 11个瓶子,小明收集了 15个瓶子。 生 2:小亮收集的瓶子最少,小明收集的瓶子最多。 师:观察的真仔细,根据收集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个瓶子? 生:小明收集的瓶子比小亮收集的瓶子多几个?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生提不出来老师可提问: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借助学习单,用涂一涂、画一画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小组同学一起解决。 2、小组长汇报。方法一:(移多补少)实物展示:汇报学习单(把小红多的 1个瓶子给小兰,把小明多的两个瓶子给小亮,这样每人平均都收集了 13个瓶子。)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 生答: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 展示:移补过程 师小结:刚才通过移动瓶子的方法,把多的补给少的,这样就相当于平均每人都收集了 13个瓶子,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先合并再平均分) (14+12+11+15)÷4=52÷4=13(个) 生:我先求了 4位同学一共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 4个人,得到平均每人收集了 13个瓶子。 师:“14+12+11+15”“4”“13”各自代表什么? 生答: 师小结:像这样把所有的瓶子都合在一起,得到瓶子的总数,再除以 4,也能得出平均每人收集了 13个瓶子,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为“先合并再平均分”。 (板书:先合后分) 总结: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你现在会求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