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31274

小学数学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上《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4068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学,数学,青岛,三制,二年级,认识平均分
  • cover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1的内容《认识平均分》,它是建立在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怎样分竹笋”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和认识除法的本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分东西”这个活动,积累了不少有关“分”的经验,也会遇到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这都为学习平均分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二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通过“森林聚会”“分食物”等故事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故事中主动提问、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德育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能力 。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平均分; 2.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聪明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接到这些小动物们的邀请函,他们想邀请同学们去参加一个森林聚会,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聚会吧。原来是小动物们在举行丰收庆祝会。 仔细观察,都来了那些小动物?评价性语言:你观察得真仔细。再来观察,这些小动物都带来了哪些食物?每种食物都有几个?这些食物分别是哪些小动物的最爱?评价性语言:你对小动物的了解可真不少。桌子上摆满了小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同学们看熊猫兄弟,他们在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笋看呢,猜一猜他们在想什么?(预设:这六个竹笋怎么分?) 【设计意图】通过森林聚会情境图导入新课,学生说说有哪些小动物,有哪些食物,引出“怎样分竹笋”等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组织性语言:怎么分竹笋?想不想帮帮他们?现在请同学们用六个小圆片代替这六个竹笋,帮熊猫兄弟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分小圆片)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给熊猫哥哥1个,弟弟5个;给哥哥2个,弟弟4个;……给哥哥3个,弟弟3个)评价性语言:在生活中,你也一定是个懂得分享的好孩子;你也一定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哥哥。 启发性语言:仔细观察这几种分法,哪一种分法能让熊猫兄弟都满意?(预设:哥哥3个,弟弟3个)他们分得谁多谁少?(预设: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同样多)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平均分。(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分东西的经历,用学具把分的过程摆出来,体会分东西的过程。分完后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白板呈现“同样多”和“不同样多”两种情况,进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启发性语言:一起来看平均分的过程。6个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3个。你能再说一遍分竹笋的过程吗?评价性语言:你的表达得条理清晰、声音响亮;这么多同学都学会了。 过渡性语言:听说平均分很公平,小猪和小猫也想平均分。启发性语言:你能看出哪一种是平均分吗?(预设:第一种)为什么这是平均分?是的,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能不能帮小猪改成平均分?(预设:把一个西瓜去掉,每人分1个;添上一个西瓜,每人分两个;把右边小猪的一个西瓜割成两半,一人分一半)不管怎样改变,我们就是要让每一份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判断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判断依据,并把不平均分的情况改成平均分,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意义。 2.按份数平均分 过渡性语言:看到同学们帮熊猫兄弟分好了竹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