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1. 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相关说明方法。 2. 抓住唐宋诗中描写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 。 3.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 人 论 世 01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认识作者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 [6]他一方面重视物候的观察记录,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果,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 认识作者 认识作者 宛敏渭(1910-2000),又名竹邦,庐城镇人。193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专科。 安徽省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曾任安徽省气象测候所所长、视导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物候组组长;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顾问,北京气象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气象委员。是中国农业气象学、物候学开创人之一。 著有《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与竺可桢著有《物候学》等书。 说明方法 文体知识———说明文 举例子(充分具体) 列数字(具体准确) 打比方(生动形象) 分类别(条理清晰) 下定义(科学严密) 作比较(突出) 作诠释(详细) 引资料(科学权威/更有趣) 摹状描 画图表(使人一目了然,更直观) 文体知识———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分类 定义 整 体 感 知 02 花卉 譬如 俄顷 萃 瀛州 滹沱河 瀼西 觳文 羌笛 瘟神 相得益彰 怜悯 称道 吹嘘 参天 蕃 涪 绉 huì pì qǐnɡ cuì yínɡ hū tuó rànɡ hú qiānɡ wēn zhānɡ mǐn chēng xū cān fú zhòu fān 读准字音 称道不置: 至理名言: 相得益彰: 表示常常谈起,置:停止 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彰:显著 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词语积累 整体感知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找出文中作者对于物候的定义 ———解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部分: 交代说明的内容及目的。 (1、2段) (3一7段) 列举大量的唐宋诗句来揭示物候现象和规律。 8段 总结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指明物候研究的方向,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说明唐宋诗人诗中候鸟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6、7段) 3一5段 具体说明唐宋诗人诗中植物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自渎课文,梳理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整体感知 文 本 研 读 03 文本研读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2“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和“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两句话矛盾么 “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无言,但它有标示自己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