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宛敏渭 竺可桢 物 古典中国风国学文化 候 现 象 唐宋大诗人 诗中的物候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 contents 文学常识 主题思想 初读感知 重点探究 壹 贰 叁 肆 目录 文学常识 壹 作者简介 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 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作者简介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 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 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生平 介绍 1949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生物地学学部主任; 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 1956年“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担任委员会主任; 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2月7日去世,享年84岁 。 作者简介 又名竹邦,庐城镇人。193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专科。他从30年代就开始气象学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的农业气象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省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曾任安徽省气象测候所所长、视导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物候组组长;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顾问,北京气象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气象委员。是中国农业气象学、物候学开创人之一。 著有《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北京的自然历》等书,与竺可桢著有《物候学》获全国优秀图书。 宛敏渭(1910-2000) 宛敏渭 写作背景 中 国 气 科 象 学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说明文概说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相关知识。以说明为主,是区别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的标志。 文体知识 说明文分类 (一)按说明对象分 1.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 ...